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年:他向年轻人敞开大门(3)

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年:他向年轻人敞开大门(3)

时时处处做青年的知心朋友,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知音

任何一代人的青春都有困惑和迷茫,也都需要有人为他们拨开成长中的迷雾。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是,几个青年学生在争辩“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

胡耀邦深知团组织可以为青年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经常跟身边的团干部说,要时时处处做青年的知心朋友,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知音。

在如何帮助和教育青年的问题上,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道,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他还说,“引导”比“教育”更准确,意义更宽。

擅长宣传工作的的胡耀邦,熟悉报刊对青年的作用。在胡耀邦的心目中,宣传工作既是对青年的引导,也是反映青年自身对社会问题看法的渠道。

他刚到任团中央就明确谈到:团中央要办一份青年的报纸,是为了通过它指导青年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它区别于党报和其他报纸,是具有青年特点的。

胡耀邦在中国青年报上花费了很多心血。他每年要去报社多次,找负责人谈话,或者向编辑部、记者作报告。报社编印的《胡耀邦同志谈办中国青年报》就有4万余字。

从1953年秋天开始,胡耀邦确立一个制度:每个星期天晚上,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等报刊的负责人到他家开“碰头会”,研究宣传工作。经常先是胡耀邦先传达中央一些重要决策精神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然后他就敞开思路,谈他对这些精神的领会和由此派生出来的对青年工作的看法。接着大家开始无拘无束地议论起来,谈各种观点,对胡耀邦哪些想法表示赞成和不赞成,有时还会争论起来。

那些场景在胡耀邦女儿李恒的童年记忆中也留下痕迹。有一次,她在屋外的海棠树下玩,听见父亲在屋里大嚷:“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和你们斗争到底!”

时隔多年,面对创作胡耀邦传记《从红小鬼到总书记》的作者陈利明,时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张黎群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想起那种平等讨论切磋问题的情景,那种亲密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他从胡耀邦身上找到了和青年交心的秘诀:要真正了解青年,只有真诚和他们平等相处,不轻视他们,不高高在上以教育者自居,而是以心换心,取得青年的信任,这样他们才可能跟你说真心话,彼此不戒备、不设防。

胡耀邦曾经让张黎群邀请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学生跟他座谈,谈的都是青年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场景在电影里被演绎:

一次座谈中,一名大学生突然问胡耀邦到底该怎样谈恋爱。胡耀邦毫不犹豫地回答:“真心实意地追,追,追到底。”

高勇回忆说,胡耀邦曾经反复强调,“青年特殊利益是不能忽视的”。为此,胡耀邦还建议中国青年报设立“青年呼声”栏目,“多反映青年的要求,重现青年的呼声”。

在他的眼中,报刊应该办得有趣味,能让读者长知识。在回忆录里,高勇记下胡耀邦的一些主意:“比如,中秋节前介绍中秋,孔子诞辰介绍孔子,也可介绍婚姻恋爱的历史,篮排球的历史,中国衣着是从哪里来的,穿裙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是什么式样,等等。”还有“为什么青年见了人脸红,如何使自己长高一点,如何使自己不胖”“这些都是青年关心的问题,写出来一定受欢迎”。

在那个年代,和一些人“保守”的思想不同,胡耀邦对青年总是抱着一种开明的态度。当时,有人简单化地反对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胡耀邦公开说,“青年要敢于穿花衣服,爱美是人的天性嘛。”

家人曾经感受过胡耀邦的这种开明。女儿李恒谈恋爱时,男友送给她两件塞浦路斯的紧身弹力上衣,一件红色,一件翠绿色,穿在身上色彩鲜艳,还能显现出少女的身材。母亲李昭看见了,皱着眉头说:“看你穿的,像什么样子!”胡耀邦回头看了一眼,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