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敢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影片里,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的配乐声响起,最激荡的画面之一是年轻的垦荒队员告别家人、恋人,坐上北上的火车,前往一片泥泞的北大荒,豪情万丈地要为国家开垦良田。
那代人青春的时代特点——建设祖国、奋斗甚至自我牺牲,是贯穿《青春激荡的年代》这部电影的主题。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经济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大潮汹涌有声。胡耀邦提出,“青年团的一切任务,都应当围绕国家建设的任务展开”。
1955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产粮食的初步意见》。胡耀邦认为,垦荒事业正是青年的用武之地。他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未就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事业。
在胡耀邦的领导下,团组织在青年中间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垦荒的几项意见》传达下去不久,众多青年报名要求垦荒。
1955年秋天,胡耀邦在家里接见了北京青年垦荒队的5名发起人,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还询问他们是否完全出于自愿,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61名垦荒队员出发时,胡耀邦为他们送行、授旗,还在《向困难进军》的讲话中说:“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们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敢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垦荒队员开往北大荒后的第二年夏天,胡耀邦风尘仆仆地赶到黑龙江萝北县,去探望垦荒队员。他和队员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在茅草房里和大伙儿一起喝稀粥,吃黑泥豆。黑泥豆小得筷子夹不住,胡耀邦干脆用手抓着吃。
他鼓励那些年轻人说:“你们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比茅草房高级得多得多的房子,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要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也有电灯、电话、汽车。一句话,把这里建设得富足。”
垦荒队员杨华后来感慨,他在北大荒扎根40年,前后多次与胡耀邦有过接触和书信,这使他在北大荒极其艰苦条件下创业的决心从未动摇。
从1955年到1956年9月,一年里,全国有近20万名青年参加了垦荒事业。“垦荒”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部分青年的共同记忆。
除此之外,他们的青春记忆里,还有“青年突击队”“节约岗”以及“青年班组”。他们在工业战线上钻研技术,节约钢铁和煤炭;在地里和农民一起干活儿;还植树造林,绿化长江、黄河。后来,有一批杰出人才是青年突击队中涌现出来的生产能手,还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
《青春激荡的年代》剧组为了再现当年北大荒、江西鄱阳湖畔垦荒的场景,专程去那些地方取景。他们原本打算在那里找一块荒地来搭景。张葆青说,到了当地,他们完全找不到可以还原那种荒凉之感的沼泽地,目力所及的是整片的农田和大型农业机械。
胡耀邦去世后长眠于江西共青城,而那片土地也是垦荒队员开发出来的。数年前,共青城已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就像胡耀邦对垦荒队员期许的那样,“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