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引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表述为中国百姓勾画出未来五年的生活图景。
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现代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的“文化变量”是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状况的优劣,既包含物质系统的合理程度,更包括精神、心理、情感等文化意义上对人的关怀程度。因此,城市的文化生态状况关系到是否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关系到是否能使人获得良好的文化气氛与艺术熏陶。我们有很多城市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城市精神,这些都是对文化认知肤浅和对城市发展迷茫的表现。实际上,文化发展可以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可以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本身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所塑造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因此,文化才是特色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
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城市是一个差异性的空间,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城市。城市的差异性体现在城市多元主体空间利益的分化与空间地位的差异上。当前,在新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发展能否为寻求文化认同的社群留下生长空间,如何让传统文化实质地进入城市公共生活,是当代城市发展与文脉接续的关键所在。
承认当代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乃至杂多性,为不同文化群落间的沟通创造机会,而不是以现代乌托邦想象的立场激化文化冲突,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需要努力构建一个不同文化群落更好地共同生存的空间,一个既相互差异又彼此平等的交互空间。今天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更加注意到文明辐射,注意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不是同等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城市生活状态。
当前的城市治理首先应该容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而不能忽视、遮蔽群体差异,以便形成包容、多元的城市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城市价值的认同须转换单一的价值整合标准,强调多元价值并存,寻找新的价值整合的基点,实现多元价值的融合;城市共同体的重建须实现由普遍的身份认同走向差异的身份认同,通过差异性的认同,重塑有机的城市共同体,容纳与肯定差异群体身份;城市秩序的重构也必须实现对差异的认可与肯定,增强城市秩序的包容性与容纳度。新型城镇化中的中国城市与农村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新的平衡考验,而“人”的城镇化是其中的关键。如何避免不断扩大的城市社会分化是当务之急,否则城市完全有可能“让生活变得更糟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