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有文化积淀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反思城市化发展经验教训中基本形成共识: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发达的现代工业支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雅的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软资源,文化所塑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由此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是现代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发展得更和谐、更生态、更有正义性。新型城镇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特别关注文化生态平衡与全球性博弈,尽最大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共赢共处”,彻底扭转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瘸脚”与“文化生态失衡”。
推进城市文化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是新型城镇化的主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真正解决城市的良性发展、城市文化生态养护与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契机和政策保障。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趋利避害、健康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新型城镇化被寄望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引擎,这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共同治理能力,通过文化提升城镇化的品质。因此,“文化治理”在新型城镇化中意义重大,其核心在于多元文化、百姓参与和城市印象,着力点是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维护和发展文化权利。在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治理中,政府必须全面创新文化管理机制与手段,通过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用以克服与解决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各类文化问题,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共治的“文化治理”,通过文化考评加强对政府工作的引导。
现代城市是文化先锋的试验田、文艺时尚的风向标。用文化塑造创新,用文明滋养城市,积极推行“文化治理”与“有机更新”,事关“文化正义”的匡扶与“文化正能量”的有效释放。是努力建设具有伟大理想和抱负的文化城市,还是继续滑向毫无特色、了无生趣的平庸城市,对未来城市的社会走向、民生质量、文化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将意义深远。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将面临城镇化过程中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大潮以及产业升级的挑战。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用新文化迎接新时期的到来。
(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