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路径(2)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路径(2)

三、树立整体性观念,避免“碎片化”倾向

历史是由无数史实交联互动的发展过程,历史研究则是以史实为基础的实证和思辨活动。普遍联系的基本特征要求历史研究必须树立整体性观念,而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则很容易将历史研究导入“碎片化”泥潭。如何树立起整体性观念,避免碎片化倾向,同样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树立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整体性观念并不是倡导框架式的宏观叙事模式。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外部环境的整体性,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扶持民间研究,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际等领域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二是抗日战争史研究内容的整体性,就是要把抗日战争看成是一个内部包括多种结构要素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的统一体。

避免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碎片化倾向,就是要避免有意或无意地斩断抗日战争研究中微观与宏观之间的逻辑联系。一是指要反对将抗日战争进行人为的肢解,各自圈地占山,各部门掌控的文献史料拒绝共享,缺乏不同学科领域理论和方法的交流沟通,各自局限在细小的研究空间中敝帚自珍;二是指将具体的史实从抗日战争整体联系中剥离出来,忽视其时代背景和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抗日战争史研究变成没有思想、没有逻辑的“一地鸡毛”。大量优秀的抗日战争史专题研究成果都是在较好地把握了整体性的前提下取得的,这些专题研究成果累积到一定程度,整体的抗日战争史就能得以呈现。

四、加强对话与交流,消解非此即彼的范式壁垒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史、革命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具特色的理论与方法都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研究“范式”之间又往往被理解为相互对立、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关系,从而引发了偏执不同“范式”的学者之间的争论。其中从政治史范式向社会史范式的转变,被大部分学者视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所谓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史研究范式,是与前述革命性话语紧密相关的,即是以该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论述中心,其关注的对象乃抗战历史过程中异彩纷呈的宏大政治叙事,所依据的材料都是政治方面的文件档案,同时尽量从政治方面去解释抗战史实。而所谓抗战的社会史研究范式,则是主张吸收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个体等不同层面切入,关注这些因素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民众日常生活、行为观念及其变化,产生变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揭示它们在抗战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及历史作用。

如何探索抗日战争研究的新方法,成为深入抗战史研究必须解决的课题。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学者做出和正在做出有益的尝试。一些学者提出了“重振政治史”的口号;一些学者提出了构建“政治—社会史”的理论;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新社会史”或“新新史学”的概念。而综观这些建议,其中都渗透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即呼吁加强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消除非此即彼的范式壁垒。将宏大的政治叙事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挂钩,在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前提下,借鉴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考量政治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及影响,被不少学者视为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