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政治保证,而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在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这是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变革和社会人员的流动,使不少基层单位出现了党建“空白点”。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组织依据中央的要求实施了“基层组织全覆盖”的基础工程。大量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增强了党的政治影响力,但也出现了“党建工作形式化、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着力于激发自身的政治功能。
依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尤其是党的纪律条例和廉政自律准则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应激发自身的政治功能。首先要在政治引领上坚定有力。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在基层不仅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而且要监督行政或管理干部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基层党务干部面对基层单位的是是非非,应当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基层党组织不能在基层单位掌控政治方向,也就丧失了战斗堡垒作用。其次要在廉政建设上勇于担当。基层单位有大量而频繁的经济活动,如果对领导干部没有严格的监督极易滋生腐败现象。基层干部的腐败不仅会导致党的合法性资源流失,而且会扰乱市场运行的秩序。基层党组织一定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坚决遏制形形色色的违法乱纪行为,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再次要在组织生活上严肃部署。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内教育和管理,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条件。基层党组织要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传承党性集体修炼的特有传统,让广大党员都能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从而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提升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的双重能力
政党是基于现代政治文明而产生的,一旦执政,就要联系政府和民众,并成为两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毫无疑问,政党与民众失去了联系,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应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政党政治的内在规定。目前,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已经创造出服务群众的丰富经验。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群体性事件还时有发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层党组织既要服务群众又能引领群众,方能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定位。
依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任务要求,基层党建创新应当聚焦于提升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的能力。第一,既要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又要关注群众的精神满足。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紧迫的生活困难。为此,基层党务干部要深入群众,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突出了。有的群众需要广泛的政治参与,有的群众需要文化上的提升,也有的群众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因此,要把关心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融合起来。第二,既要做好思想工作,又要坚决依法治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基层党组织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依靠群众的力量完成党的的使命。但群众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群众,也要依据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理。事实上,基层党组织坚决推进依法治理,才能更好实现广大群众的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