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层党务干部的动力机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务干部队伍,其中,书记是关键。实践反复证明,书记强,党的基层组织就有活力;反之,党的基层组织就会软弱涣散。因此,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一定要把基层单位最有号召力、最有政治权威和工作能力的党员放在书记位置上。从一定意义上说,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通过以书记为核心的党务干部队伍的“有为”实现的。如何调动党务干部的积极性?这是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难点问题。目前不少地方党组织试图通过工资待遇、编制照顾或政治荣誉等方法来调动党务干部的积极性,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
毫无疑问,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广大党务干部。但从长远看,调动党务干部的积极性需要综合的动力机制。
首先,重视信仰的动力。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的纲领政策是依赖于党的干部的政治自觉来实施的。党纪虽然有促进党的干部贯彻党纲的压力,但只有信仰才能保证党的干部有持久的工作动力。一些基层党组织之所以出现软弱涣散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务干部队伍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加强基层党建,必须把塑造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世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党务干部作为当务之急。
其次,完善制度的动力。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这么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从一定意义上说,纪律就是党内的制度。制度具有强制性特征,其工作规范的要求对党务干部会产生上进的精神动力。在严密的制度条件下,党务干部需要按制度的标准开展工作,按制度的规定完成工作指标,上级党组织可以按制度对“不作为的党务干部”进行警示惩戒。只要完善党内的制度体系尤其是考核体系,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激发基层党务干部的积极性。
最后,关注利益的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的利益有关。我们党发展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承认人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天然本性。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经验证明,满足人的利益最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利益机制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依据现行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满足党务干部的合理利益,让广大党务干部有体面、有荣誉、有自豪感。调动党务干部的积极性,应当以信仰动力为前提,以利益动力为基础并以制度动力为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