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现代性、中国道路的社会根基
中国新现代性出现的语境为何是复杂现代性的,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多元的关于中国现代性的目标想象,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日益成为差异性社会。首先,中国现代性的出现并不是按照西方的现代性节奏出场的,中国道路是对世界复杂现代性的综合书写,西方若干依次更迭的阶段在中国共时出场甚至倒错出场,从社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物质到文化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共存,存在的光谱超长,文化时空差异,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新现代性出场与其他现代性社会根基不同,是一个有别于同质性社会、阶级对抗社会的差异性的社会。其次,中国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利益分化,出现了差异性,从同质性社会转向差异性社会,也不同于阶级利益根本冲突和对抗的社会。差异性社会的特点是:人民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上趋于一致,但是在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上呈现多元和差异。各个群体必然要将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出来,就表现为差异的政治诉求、经济诉求、社会诉求、文化诉求甚至生态诉求,综合反映在中国现代性的道路上,就必然产生差异。这种差异的期盼、不同的愿景正在明朗化,出现了若干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复古派、民粹主义、教条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等等,都在道路问题上有鲜明主张,彼此产生了很深的裂痕甚至冲突。这表明,在文化观念上、在未来中国道路期望上必然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多元语境中谈论现代性,尤其是遇到多元化与对现代性的多元表达,这些对中国道路的表达,具有冲突性、冲撞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思维撞击,它都有可能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固有观念产生摇摆。如何融合多元成就一元,是马克思主义引领学术创新的当代使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