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陷入“半现代”的历史陷阱
其实,在中国新现代性、中国道路问题上,“半现代陷阱”问题更为至关重要。自1840年至今,清王朝和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相继灭亡退场,都不是在纯粹封建形态上,也不是在完全现代化形态上,而是走在半现代化过程中灭亡的。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半现代”就是一个值得我们特别警醒的历史陷阱。比起纯粹的前现代来说,片面的、局部的和阶段的现代性,似乎多了一些东西,容易使人陷入超然的陶醉和暂时的满足,甚至对于某些既得利益阶层产生依赖和迷恋。但是,“半现代”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完成历史性重大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必须彻底摆脱“半现代化”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宏阔历史进程的逻辑必然。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导引着中国现代化必然形成清晰的目标指向和明确设计,而不是进行所谓“走一步看一步”式的道路探索,以满足于一时的发展,同时更导引着渐进式改革必然要打破利益结构、体制机制完全固化的藩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制度化运行的有效动力。客观上,现代性的秩序是稳定的,现代化导致不稳定,半现代状态就是特不稳定时期,正所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矛盾加速积累,问题急剧增多,因而不稳定。所以,重写中国新现代性,解决问题主要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加速实现中国新现代化。
中国的新现代性用中国方式解答了世界现代化在中国的问题,也创制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多元现代性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绝不是与世界现代性隔绝的另类,也不是照抄照搬式的空间平移,而是一种重新书写和重新解答。中国的新现代性道路不仅是对世界现代性路径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语境中重新创制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用中国当代的唯物史观来观视中国新现代性,更需要用中国新现代性实践来开拓中国的唯物史观。从中国独特的现代性历史和问题出发,以中国的历史坐标为尺度来加以校准,坚定地站在中国立场上,从自己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出场,原创地书写中国自己的新现代性,以此重新创造自己的理论话语,这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人的历史使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