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性改革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经济结构性改革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引发各界高度关注,被认为是高层经济思路上的重大变化。

结构性改革这个词,国人对此并不陌生。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外对于结构性改革的探讨盛极一时,不仅新兴经济体需要进行若干结构性改革,而且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等也应当进行结构性改革。在国内,当时关于结构性改革的讨论非常之多,角度也各不相同。如有人认为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人则认为是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外延到内涵进行变革,有人认为是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改革,有人认为是产业结构改变,也有人认为是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等等。

无论作何理解,结构性改革都指的是某种重大关键性改革。结合五中全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以及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含义,是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重大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总体而言秉持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理论。应当说,需求管理对于中国经济腾飞曾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现在也还在起一定的作用,比如,前一个时期,大家看到,为了止住经济下行的趋势,有关方面时不时地祭出加大政府投资、“双降”的大包。问题在于,这一招现在已越来越不灵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需求管理本属于短期经济管理工具,只能在一系列既定条件下起作用。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如经济进入重大技术变革或转型升级的长周期——原来好使好用的需求管理就进入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怪圈,远不如过去那么灵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供给管理是“创造新需求、释放新供给”,进而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新理论、新方法。已有的经济理论认为,在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供给一侧,主要有五个要素,即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几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一是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二是土地管理制度僵化,自然资源消耗过多过快。三是金融抑制明显,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四是科技教育体制僵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驱不动”。五是政府管理与改革不到位,制度供给严重滞后。就是我国经济增长靠需求已经拉不动了。

我们必须抓住经济下行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改革,优化供给侧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一是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实施人力资本战略。人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社会的阴影正在逼近。为此,必须“放开二胎”,将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控制,过渡到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并进一步改写为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全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短期看增进了社会和家庭和谐,长期而言则是增加劳动人口总数,夯实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基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