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平权法案”的存废之争

美国“平权法案”的存废之争

美国是一个多族裔的移民国家,种族问题一向非常敏感,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运动伴随美国历史的发展而经久不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为争取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平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反对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斗争风起云涌。彼时“超级大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尴尬境地,越战泥潭拖住美国大兵的脚步,国内反战情绪迅速蔓延,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学生运动此起彼伏,被誉为民权运动里程碑的“平权法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961年,肯尼迪总统签署了第10925号行政命令,规定联邦政府须雇佣并平等对待少数族裔工作人员,这是“平权法案”第一次正式见诸政府文件。肯尼迪政府在两年后出台的第11114号行政命令中延续这一理念,把“平权法案”作为一项政策固定下来。其后历经几届联邦政府的推进,“平权法案”演变为一系列反对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在于避免因族裔、性别、肤色、宗教、性取向等因素而对少数群体产生歧视。该项法案明文规定给少数群体保留相应的配额,以增加他们在高等教育、住房、经济合同、工作竞聘及社会其他福利领域的机会。

“平权法案”实施以来,少数族裔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状况明显得到改善。然而仅仅以族裔、肤色、性别等群体差别作为得到优惠措施的标准逐渐受到质疑:只要是少数族裔或女性,在很多社会领域的竞争中都可以享受若干照顾;与此相反,白人和亚裔则成为“平权法案”的受害者,即使他们拥有明显高于少数族裔的能力和成绩,在竞争中也无法胜出。“逆向歧视”逐渐成为平权运动绕不开的绊脚石,“平权法案”也成为当代美国最有争议的法案。

支持者认为,“平权法案”致力于少数族裔和有色人种的利益保护,真正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付诸实践。因为历史原因,美国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受到压迫和歧视,通过“平权法案”的政策倾斜使过去被阻拦在机会大门之外的人能够充分获取机会,这可视为对少数族裔的一种额外补偿,借以抵消历史的欠债。恰如约翰逊总统在1965年的演讲中所言,“你不能把一个才从很多年的手铐脚镣束缚中解救出来的人,立刻将他带到与别人并肩的起跑线上,对他说‘你可以和别人自由竞争’,并且相信这样做是绝对公平的”。

反对者则认为,“平权法案”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宪法原则,它把以族裔、肤色、性别等为基准赋予的权利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在竞争中对一个人的评判应着眼于其能力大小,而非族裔或肤色等其他因素。“平权法案”篡改了竞赛场上的规则平等,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公平竞争,甚至亵渎了以个人努力奋斗为基础的美国精神。而且一些少数族裔也不情愿被看作是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认为这很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羞辱感。

关于“平权法案”的争议也不断上诉到最高法院。1972年底,白人学生贝基以优异成绩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却名落孙山,此后他发现在医学院100个录取名额中,有16个特别名额专门留给了黑人等少数族裔学生,而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的成绩远不如自己。他在给戴维斯分校的抱怨信中这样写道:“为了满足未来医疗健康事业的要求,医学界需要最有能力和最有献身精神的人才。我意识到,设置少数族裔录取定额是为了补偿以往种族歧视的恶果,但是,这种照顾少数民族的措施实际上又开创了新的种族偏见。这不是一个公正的解决办法。”于是,贝基将加州大学告上法庭,此案一路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成为反“平权法案”的标志性案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