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庄严承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建共享发展”,是融合道德伦理和国家治理思想的一种先进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共享”,源于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精髓,更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追溯历史,从古代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无贫”、“均平、”“大同”之说,到历代王朝时有“均田”之令,再到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之论,都含有“共享”的美好愿望。但因历史和时代的局限,这种愿望没有变成现实。只有中国共产党举起的“共享”旗帜最鲜亮,所走的“共享”道路最宽阔、最正确。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作为己任。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并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因为其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过上了“好日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发出铮铮誓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改革开放后,也是为了共同富裕,这都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共享”共富,是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执政基础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所规定的。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共建共享发展”思想,内涵更全面、更丰富。其源于党在新时期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新要求,代表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作为多重内容有机融合的整体,该思想的含义和逻辑关系有四点:
1.“共享”是核心。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有条件让全体国民分享更多的财富。“共享”,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是缩小实际存在的贫富差距,把国家实力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现实。
2.“发展”是基础。“共享”须有不断增加的物资财富作后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固然可喜,但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需通过“深水区”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共享”的质量和效率。即便经济达到相当高水准,仍要不断前行,不能坐吃山空。
3.“共建”是手段。对个人来说,“共享”并不意味坐等摘果实,“共建”为“共享”。“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在此基础上“人人享有”。“参与”和“尽力”了,若不能充分“享有”,就不是“共享”;只“享有”,不“参与”和“尽力”,“发展”成果就会减少和流失,“共享”也不会持久。
4.“获得”是目的。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既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获得,也包括他们在“参与”和“尽力”于“发展”各项事业中成就感的获得。“获得”是阶段性、阶梯式、循序渐进“共享”的过程。人民真正的福祉,也在于螺旋形上升的“获得”。
由此可见,“共建共享发展”,就是用全体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耕耘、播种、浇灌、孕育更大的发展成果,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全面发展、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