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是“共享”的思想基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美好的制度,其重要内核之一是“平等”,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晶。多年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学术机构曾经围绕核心价值做的联合调查表明,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者更重视平等,认同资本主义制度者更重视自由。当然,西方一些国家鉴于资本主义剥削带来贫富差距引发的尖锐社会冲突,其发展进程中也部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平等”等先进的理论成分,因而适当改善和增加了社会福利。这恰恰表明,“平等”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但资本主义固有的制度痼疾和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决定了其不可能让广大人民完全享有平等权利。“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天然伴生物,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平等,才能让人民充分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平等和权利、机会、身分、资源等不同内容的平等。当下以“平等”价值观为基石的“共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不是过去特殊历史年代的共同贫穷,也不是粗放式、单一式的“共享”和改头换面的“吃大锅饭”,而是科学、精细、有效率、多元化的“共享”。“共享”的有较为充裕的物质文明成果,也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成果。这样的理想社会不是“桃花源”,而是在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和正在变成的现实。平等和“共享”,对部分地区来说,是个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由于历史欠账、发展不平衡和少数干部的官僚作风,这些地区的百姓在诸多领域的“共享”还不尽如人意、幸福感还比较欠缺,需要以深化改革打好“共享”的坚实物质基础。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再教育、再学习,加强作风建设,使各级干部自觉树立公仆意识,坚持把以民为本的“共享”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就全国来说,要以“共享”为核心,在收入、教育、就业、社保、人口、环境等综合性问题上进一步加大解决力度,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舒适度。
脱贫是“共享”的重中之重。“共享”覆盖的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而是所有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在世界上创造了奇迹。但是,我国地广人众,万里晴空外仍有阴云,目前还有70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字不除,何谈“共享”?贫困问题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共建共享发展”的最大路碍。“共享”与扶贫须并肩同行、相互给力,共同啃硬骨头、一起攻坚拔寨。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3日的会议提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中央的这个目标,标志着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任何人都要赶上小康“快车”而不能“掉队”,这是“共享”发展成果最重要的体现。完成此目标,要层层落实军令状和脱贫攻坚责任,全国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也要伸出援手。无论哪种形式的脱贫,都要以“共建共享发展”为思想指导,找准有效的扶贫路径和产业支撑。通过精准帮扶,让贫困地区劳动人口在其所就业的领域人人“参与”和“尽力”,在“共建”中创造经济和社会财富,进入小康。若扶贫路径不对,靠发救济金和撒胡椒面使用扶贫款,无产业依托和就业门路,无“造血”功能,贫困人群不能在“共建”中“参与”“尽力”,贫根难除,返贫顽疾会不断复发。如此,国家再高的GDP,一些地方富裕似天堂,贫困者也感受不到,“共享”将落空而难落实。
制度是“共享”的根本保证。让改革红利更好的惠民,实现“共享”,须从具体制度安排入手。要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构建社会福利体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在保障基本民生方面实现普惠、均等、全覆盖。健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生产率同步提高以及科学的工资水平上升机制,引导财富资源流向洼地并向底层群众倾斜,使“先富带后富”长效化。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发掘群众创新潜能、鼓励其创新行为。
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与“共享发展成果”之间有不可动摇的内生逻辑。各级各部门应当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实践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发挥我国的根本制度优势,推进“共建共享发展”具体制度的安排落实。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制度保障,人人“共建”才会蔚成风气,百姓“共享”更多财富也将成为美好现实,“发展”将有持续强劲的动力。“共建共享发展”的实践,也必将充实、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作者丁文奎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