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软实力的“话语陷阱”(2)

警惕软实力的“话语陷阱”(2)

“软实力”建设的中国语境

西方有关世界秩序与软实力的话语,对应的是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也是为后发展国家设置了一种“话语陷阱”,需要清醒面对,审慎分析“软权力”建设的具体语境和功能发挥的现实途径。

对中国来说,应根据国家的整体战略设计,以及有利于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衡量标准,形成独立可行的理论话语,特别是要契合复兴中国文化对内、对外的实际目标,而不是将影响力作为主要目标。就近一个时期的国情而言,中国应优先解决国内经济区域差异、基础设施建设绩效、社会转型期压力增大和社会局部领域不稳定等问题,而不应过于关注在全球层面的软实力表现。毕竟,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文化,要成为真正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全球化知识”,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再者,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来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软力量,也是一种基于个人和群体实际生活感受的现实选择,与每一个国民的切身利益、个人追求、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仅仅指向追求国家的财富和影响力。历史经验表明,民族国家以政权或意识形态力量推动的文化和国家认同,需要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以各种方式延宕转变的过程,包括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国家对社会的强力控制及民间传统自主性的丧失、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义系统的局部性崩塌,等等。

中国知识界的一种看法是:当前大规模展开的软实力建设,需要有一种未来的导向,对中国社会与文化远景做出制度与文化安排,不能把发展软实力仅仅看成是参与国际政治博弈的手段,而应立足国家和人民长远的利益来计量、勾画。对于“文化强国”战略,应该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的积累过程,需要时间、包容和多元战略支撑,不会因为政府或相关部门的行政指导便能一蹴而就,不会因为某些文化机构、商业部门的市场化运作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还要看到,中国作为并不富裕的大国,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际援助义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赞誉,但粗放增长、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世界的资源与市场竞争中亟待改变,从而更好地护持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作为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都极为复杂的大国,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方式要与时俱进,实现时代性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建设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对于自身的态度,为了外在世界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长远利益,并不符合软实力建设的主旨:对外在于寻求信任、理解与尊重,对内在于国民的福祉,其根本还在于后者。中国的现实与世界各国以及各种群体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不可能完全吻合,中国的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要考察世界的反应,但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符合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需要。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暨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