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供给方面发力

论从供给方面发力

核心观点

●供给方面的调控是中期的调控,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的调整、技术政策的调整、资源配置的调整,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见效的

●供给增加会带来“三个不足”:一是资本不足,因为要增加投资;二是专业人员跟技工不足;三是土地能力、淡水、营销力量不足

●增加供给不是万能的,因为供给增加也要符合经济规律,要注意增加供给的长期效益

●“十三五”规划中,应该考虑增加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让供给方更好地发力

2015年10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随后10月15日在G20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重申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协同发力。至此,供给方面改革进入决策公共讨论。

供给方面发力到底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当中经常考虑供求平衡问题,认为既可以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着手调控。二者区别在哪里?从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内可以做到的,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货币贷款来刺激需求,或者用减少财政收入和减少信贷来抑制需求。

而供给方面的调控,被认为是中期调控。之所以供给方面调控是中期的调控,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的调整、技术政策的调整、资源配置的调整,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见效的。

供给方面可以抑制供给,但不是主要的。抑制供给,比如关闭产能过剩、消耗能源、消耗资源过多的企业,看起来容易,实际上也会遇到困难。比如说怎样安置失业工人、怎样处理闲置设备和厂房。当然供给方面的发力和需求方面的发力都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供给方面的调控比需求方面调控一般都难一点,风险也会大一点。

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呢?在于失业人数增加,如果长期存在失业,社会将不会稳定。因此一谈到供给侧的发力,通常是指增加供给,而不是关停企业。

供给方面发力的难点在哪里? 

在供给产能不够的情况下,盲目扩展产能是有问题的。虽然产能扩张会使停产企业由于重新得到贷款又恢复运行,但却使资金继续流向那些停产、减产的企业,结果不但会造成宏观上的通货膨胀,而且会导致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结构调整也将因此而更加困难。此外,供给增加的同时会带来“三个不足”:一是资本不足,因为要增加投资;二是专业人员跟技工不足;三是土地和淡水供给不足、营销力量也不足。这“三个不足”都需要统一规划、统筹解决,这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把供给方面发力看成是中期调控的原因。

那么,怎样克服当前供给方面改革的这些难点和障碍呢?一是可以通过定向调控。定向调控也就是结构性调控,以定向减税、免税手段来鼓励现有生产能力,促使他们增加供给;二是鼓励高新企业的成长,扶持短板行业,以弥补生产能力的不足;三是大力发展新产品,使它们能够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费品与服务,以扩大需求;四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五是继续简政放权,明确“三个清单”,即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这样有利于民间资本投入到供给方面去,增加供给的主体;六是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促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所谓民营企业的转型,主要是指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应该从家族经营制转型为现代企业制度,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产权的细化、产权的奖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