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供给和增加需求是什么关系?
供给方投资主体和需求方投资主体都不是被动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盈利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它们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简要地说,要增加供给,就必须增加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各种生产资料的投入,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而要增加需求,除了政府购买以外,更需要民间的消费。民间的消费包括居民的购买力,这就要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还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愿望。甚至我们可以讲,现在要真正扩大消费,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的购买意愿。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跟老一代不一样,但是年轻一代一般刚开始没有什么钱,有钱也不一定投入消费,关键是他们愿意投资。
但是,作为投资者,无论他是投资到供给方面,还是投资到需求设施方面,他首先一定会考虑回收的成本、利率高低。假设都往供给方面投,这个时候需求怎么样?需求方投资者会转到供给方面,因为感觉到供给方面力量大。假定供给方力量没有需求方力量高,人们又会从供给方面把资金抽出,改投到需求公共设施上,所以双方有一个互动的过程。不要以为你增加供给只要投入,民间资本跟着来。不一定。他们还要观察。所以这个过程是缓慢的。
另外,供给的增加,还意味着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在供给方面,不仅要看资本的投入,还要看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果人力资本跟不上、技术工人跟不上,专业人员跟不上,供给就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效果。所以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既要重视供给的发力,同时要将供给的发力跟人力资源升级结合在一起。我们经常讲旧人口红利没有了,但新的人口红利将不断涌现。
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给人力资源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民热衷于创办家庭农场,创办小微企业,这都是人力资源的创新。所以未来中国的人力资源应该会随着供给的发力逐步提高。因为不提高就跟不上供给的需求。
怎么跟上?一是要靠我们前面提到的创新创业;另外,靠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刚从贵州回来,过去的毕节学院改成了贵州工程综合学院,开始把重点放在培养技工,90%以上的毕业生分到企业。同样在云南,我也看到职业学校向沿海一带输送技工。这就使人力资本发生变化。
供给的增加会遇到哪些不可逾越的障碍?
增加供给不是万能的,因为供给增加也要符合经济规律。要注意增加供给的长期效益,不然将来又会遇到麻烦。
首先,供给的增加会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主要是资源有限,包括土地有限、淡水、交通运输等资源有限。我国东南沿海的土地已经显得稀缺,在西部投资,又有特殊的投资困难,就是西部土地虽然多,但其他资源不足,交通运输成本高。这些问题短期内不容易解决。
其次,供给方发力是与需求互动的,现在的需求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不久前,在河北考察时,我曾讲过四句话:第一,让产品更个性化;第二,让服务更人性化;第三,把品牌打到国外。据中国品牌协会的调查,给外商发调查表,让他们把知道的中国品牌写几个出来。最后问卷拿来一看,就一个品牌“茅台酒”。对中国的制造业,他们只知道茅台酒,好多制造业不知道。第四,把顾客留到国内。现在到国外旅游的人很多,旅游者在国外购买生活品花的资金非常多,为什么到国外买呢?一是认为可以买到真货;二是人家货卖得比中国卖得便宜。为什么中国卖得贵?因为关税高。人们到国外去买不是不可以,但是到国外买增加的是外国的税收,增加的是国外的就业。给我们的进口商品减少关税以后,我们还是可以做到把顾客留在国内的,这样,增加的就是国内的税收,增加的就是国内的就业。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说供给是中期的调整,中期的调整就跟政府规划有关,现在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应该考虑增加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让供给方更好地发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