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要贴近实际

“三严三实”要贴近实际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十二评

摘要:我们践行“三严三实”,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我们的作风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心理和感情。

编者按: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全国党员干部群众按照《方案》要求积极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宣讲家网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推出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系列评论,促进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落实与深化。近期,本网根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推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系列评论,供大家参阅。

2015060817441776557480x400

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想问题、办事情,理所当然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找出和适应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事物发展的规律各有不同,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获得如期的工作效果?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贴近实际。

干工作、做事情就像过河,“情况不明决心大”硬闯是一种方法,“摸着石头过河”也是一种方法。问题是,前者常常过程中遇到麻烦,后者则往往基于底数清楚而到达彼岸。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有道是,“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而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贴近实际。贴近实际,想事谋事,出点子、定政策、作决策,就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干事创业,就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而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为人为政,就可以实实在在,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不虚套、不浮夸、不玄乎,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同志信任。而一个可以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同志信任的人,是堪当大任并能够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实绩的人。显然,党和人民的大业需要这样的人!

贴近实际,前提是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作为执政党的政府和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最大的实际是民心民意,是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客观需求。脱离了这个实际,工作再忙,只能是瞎忙;干劲越大越坏事,脱离群众越远。纵览历朝各代,并不乏治国理政的高招,之所以最终走不出“你方唱罢我登台”、江山轮流坐的怪圈,一条通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统治者只是为了满足私欲而不顾及或者很少关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因此,践行“三严三实”必须以贴近群众意愿为前提。群众意愿这个实际,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只能从体察中来。而体察的办法,就是经常沉到基层去,深入生活中,问家长里短事,听鸡毛蒜皮言,在沟通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经常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走路看神态、工作察热情、说话辨语气等方式,就能够体验和察觉群众的情绪状态。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更需要沉下去,带着感情去做工作。这就如同潜水员潜水,虽然越到深处压力越大、难度越大,但由此看到的也就越真切、越实在。对于一级政府或领导而言,群众的情绪折射出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既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晴雨表,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路标。群众情绪体察得准确,可以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鞭策自己,通过查找不足,把群众的情绪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这就意味着贴近实际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调查研究、提高认识的过程,一个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过程。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