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动态、长期、开放的大战略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大战略规划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张蕴岭: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向来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一带一路”是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大战略性规划,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当今中国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显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中国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更为紧密,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这将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周边是首要。中国周边地区,除了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中国社会科学报》:周边是首要,也成为诸如“‘一带一路’只是向西发展”、“‘一带一路’背向美国”等声音的借口。您认为,如何回应这种偏见?
张蕴岭:“一带一路”是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与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
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乃至八年、十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做下去。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近处,然后逐步推远。当然,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
另外,“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一带一路”的合作共建需要新的融资机制。丝路基金是中国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是各方共同参与建设的。它们不是要替代现有的国际机制,而是相互补充。亚投行是以亚洲冠名,但向欧洲、美洲、非洲开放,是理念和意愿相通的“志同道合者”的共同操作平台。美国、日本不参加,还要观察,这也没有什么,什么时候想通了、认可了,再参加也可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