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为国际关系实践带来新思路、新概念、新理论(3)

“一带一路”为国际关系实践带来新思路、新概念、新理论(3)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

以开放的大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故事与以往大国崛起的故事不同。您认为,这种不同在“一带一路”中是如何体现的?

张蕴岭: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有些人提出所谓的“担心”,认为中国一旦采取扩张性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战争。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

以“一带一路”中的“一路”为例。西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

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原则、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疑心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推动国际关系新机制、新秩序建设层面看,中国有哪些贡献?

张蕴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一突出特征表现在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如何维护发展的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中国要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在我看来,在“一带一路”这个开放性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合作项目,正是顺应、满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的体现。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同时,现行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因此,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正在于此。

新时代要求发展新的机制,要求机制创新。中国加入现行国际制度,同时也推动对现行制度的调整、改造,通过构建新的机制满足新的发展需求,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显然,“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它的时代内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