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回顾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回顾

原题:学习这一年·九论抗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这一宏大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诸多相关重要论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时,如何处理与曾经盟国的关系?又要如何处理与曾经敌国的关系?我们要如何开展抗日战争有关研究?研究抗日战争,究竟对国家、民族、个人有何现实意义?对那些企图歪曲抗日战争历史的,我们应该作何应对?想全方位了解总书记在2015年的有关论述及其内涵,就跟着“学习笔记”小组一起来回顾吧!

一、一朝为敌,难道永远为敌?

【背景】

4月22日,习近平在雅加达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中日关系交换意见。

【讲话摘录】

历史问题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希望日方认真对待亚洲邻国的关切,对外发出正视历史的积极信息。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共同为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两国领导人要为此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背景】

5月23日,中日友好交流大会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大会并发表讲话。

【讲话】

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先生和田中角荣先生、大平正芳先生等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作出重要政治决断,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开启了两国关系新纪元。廖承志先生和高碕达之助先生、冈崎嘉平太先生等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

历史证明,中日友好事业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亚洲和世界有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精心维护,继续付出不懈努力。

……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我们认为,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

【学习笔记批注】

一直以来,中日关系始终处于“政冷经热”的尴尬境地,这与日本当局一直不愿正视历史,没有发表官方郑重的道歉声明有着极大的关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任由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混淆黑白,逆历史潮流而动,在整军备武的道路上继续狂奔,损害的将不仅是地区稳定,更是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平心而论,爱好和平的日本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日本社会中的和平进步团体是渴望与中国实现和解的。而作为侵略战争受害方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又何尝不希望与日本早日实现真诚和解。为了化干戈为玉帛,中国曾抚养过在华的日本战争遗孤,曾释放过悔过自新的战争罪犯,曾主动放弃国家间的战争赔偿,曾与日方共商过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

但和解之路却因日本“购买”钓鱼岛激化主权争端、试图武力介入南海制造事端以及悍然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等种种错误言行而严重受阻,加之近年来某些日本媒体发表污蔑中国的负面报道,致使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印象每况愈下,渐行渐远。

显而易见,中日关系的根本转圜有赖于在政府间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实现彻底和解。而“和解”是一个宏大的政治命题,与一个个具体的人有关,与一个个人的心灵有关。要在整个东亚社会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道德重建理性与互信,让真正有良知的、向善的人通过真相获得解脱,就不要只要求受害方忘却。单纯的遗忘只是忽略,不是宽恕,真正的宽恕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

宽恕需要基于历史真相的还原,需要受害方与加害方共同面对历史,这样才能对抗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旧的冷战思维下零和博弈的情绪。惟其如此,中日关系才能柳暗花明,共同创造出充满希望的明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