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2)

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2)

摘要:总体来看,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热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在1931年就已经开始的局部抗战,甚至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中国抗战,也着墨甚少。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持久、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及其巨大价值,应置于二战的总体格局之中来看待和评价。

第一,中国抗战激化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当局向美英宣战,从而加速了其覆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英等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日进行经济制裁,但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得日本难以承受这种制裁,进而激化了自一战结束后日本与美英等国就已存在的矛盾,这也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二,中国战场对日军形成了有效牵制,从而在战略层面上有力支援了盟国。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开展了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有日本学者表示,当时日本的大多数国家预算都成了军费,并且主要是投入到中国战场。

第三,中国抗战破坏了德、意、日轴心国的军事同盟计划,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无法按希特勒的期望“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消除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在南方战线,如果没有中国顽强拖住日军,日军可以从印度“一直冲向中东”。正是中国在本土和缅甸的抗战,使得日军无法继续西进,进而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轴心国的会师。在东面的太平洋战场上,也是因为中国拖住了日本大多数陆军精锐部队,使其无法入侵澳大利亚和巩固在太平洋海岛的防御。正是中国在抗战期间的积极策应,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可以说,中国直接参与并影响了二战的总体格局、总体进程,当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西方绝大多数民众并不知晓一些历史事实,如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花园口决堤与河南大饥荒,以及悲壮惨烈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等。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斗争》(2013年首版)使用大量来自中国的档案资料,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包括上述事实在内的一幅中国抗战全景图。这本书的美国版改名为《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为此,米特解释说:“如果你想让美国人读外国的历史,你得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这本书就是要告诉美国人:喂,你们的前辈在70年前打了一场世纪之战,中国当时是你们的一个重要盟友,不过你们居然不知道此事。可见,真诚地面对历史,对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和国际形象都非常重要。

西方学界长期忽略中国在二战中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贡献,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冷战有关。发生于20世纪后期的冷战,不仅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对于中国来说,西方国家在二战中的援华行动等研究同样不足。因此,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关于中国抗战史的研究都存在被忽略的地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我们更要充分认识、重审中国人民持久、顽强抗战的历史事实,将这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自强史向世界宣扬、推广,为当代的二战史研究增添中国色彩。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