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要求干部做好“八子”

“精准脱贫”要求干部做好“八子”

“扶贫攻坚”“精准脱贫”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过上小康生活。为了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扶贫工作中需要党员干部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扎实工作,重民爱民,亲民为民,帮民惠民,做好“八子”。

放下架子--放平心态树形象!

要想在群众中树立形象、立起威信、获得好评,绝不是因为党员干部本身有多大的官阶、身份和地位,处于当今网络时代、法治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群众是不想理睬这些的。面对群众,不要摆出盛气凌人的大架子、官架子和鬼样子。虽说“理直气可壮”,但是声音不可高;要心平气和,要关注民生、倾听民声、接收民怨、了解民意、解决民难,要从内心深处接受和理解群众,多深入群众当中去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导致群众贫困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以及存在的具体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可能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在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信、掷地有声的形象。

带个本子--群众心声要记录!

在实施和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相关的准备,例如事先带一个笔记本(不是电脑,因为你不是记者,再说也可能因此与群众产生距离)之类,不要带什么秘书。群众为什么贫困?在哪些方面贫困?采取什么途径和措施来脱贫增收致富和安居乐业?在关注民生、倾听民声、了解民情的过程中,做好仔细的倾听,做好详细的记录,做好耐心的解释,这样,才能让群众进一步接受,听取到群众真实的内心想法,找准突破贫困的瓶颈。

迈开步子--深入群众当中去!

不要总是坐在办公室里,那样是得不到来自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和资料的。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和所帮扶的对象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真诚交流。下基层,转作风,目的就在于此。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哪些事情大家最关心,哪些问题大家最关注,党中央的各项惠农帮扶政策落实得怎样,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最大的困难和困惑,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刻、体会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只有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知得失、知冷暖、知虚实;才能真正掌握材料、科学决策、统筹协调;才能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合科学、有计划的实事,让人民共享建设、发展和优惠成果。

不念稿子--官样文章要丢弃!

在和群众交谈、交流的时候,不要做报告,不要宣读什么官样文章,就算宣传相关政策也不要念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哪怕是你认为非常精彩的稿子。

多动脑子--真心为群众着想!

多思考,要因地制宜的研究,不要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讲究科学、着眼长远、统筹兼顾;要心为群众想、事为其在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决不能以引进什么扶贫项目为借口、为机会和“挡箭牌”而动“歪脑子”、出“鬼点子”、藏“钱袋子”,甚至拿群众作试验品、替代品和牺牲品而作为晋升的阶梯。否则一定会让群众寒心的,会遭到群众的咒骂和永远的“怀念”的,会自食其果、沦为历史的罪人和“阶下囚”、“笼中鸟”的。

不做样子--不要搞形式主义!

这里说的不做样子,不搞形式主义,包含了几方面的意思:一要坚持不懈地为群众着想,不能靠三分钟的热情;二要在做工作总结汇报的时候,不要漫无边际地自我吹嘘和夸大事实;三要在扶贫的同时抓实"扶智"工作,和群众一起寻找到长久可行的路子;四要回访群众,研究前面为群众寻找的帮扶路子和方法是否可行,如果失败了要全面的仔细分析失败原因,不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只要真心诚意为群众着想了,即使一时之间失败了,只要再回头与群众一起战斗,再找原因,再谋出路,群众也是会理解和欢迎的。这才是真正的落实群众路线!

找到法子--为群众生产生活!

这点不用多说。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使者,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该义不容辞地为群众找到增收致富和快乐生活之路。

指引路子--使群众安居乐业!

要想达到使群众安居乐业的目的,必须要研究如何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员干部们必须帮助群众,指出路子,引领方向,掌握信息,招商引资,共谋发展,开创局面。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干部如果做到了以上名符其实的“八子”,我想,将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定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够解决的!也没有什么障碍是不可以战胜的!更没有什么奇迹是不可以创造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