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延安访问的人中有一些外国朋友,毛泽东非常重视同他们的交往。
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是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一九三八年三月底,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白求恩率领加美医疗队到达延安。毛泽东在会见时热烈支持他建立战地医疗队的提议。后来,白求恩赴晋察冀边区工作,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诊手术时受感染而逝世。毛泽东十分悲痛,写下著名的文章《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有些美国军人对延安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埃文斯·卡尔逊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去延安前说:“如果我能亲眼看看,我就能证实真实的情况。”[64]一九三八年五月,卡尔逊到延安,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毛泽东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毛泽东还会见了大批中外记者,其中包括英国记者贝特兰、美国记者王公达、中国记者舒湮、邓静溪等。毛泽东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抗战的形势、前途,以及八路军、游击战争在持久战中的重要作用。一位记者这样评论毛泽东:“他的外表很像朴实的农夫,但他的举止却似文雅的书生”,同毛泽东谈话“听起来似乎觉得‘平淡无奇’,过后想起来却又‘隽永有味’”。[65]事后,这些记者将延安之行中看到的情况介绍出去,毛泽东被国内外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了。
注:
[42]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结论记录,1938年11月5日。
[43]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63页。
[44]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38年11月6日。
[45] 彭德怀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38年10月24日。
[46]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231页。
[4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77页。
[48] 贝特兰:《华北前线》,新华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93、94页。
[49] 吴印咸:《延安影艺生活录》,《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267、268页。
[50] 毛泽东对抗大三大队临别演词记录,1938年3月20日。
[51] 刘白羽:《延河水流不尽》,《毛主席的旗帜飘万代》,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7年10月出版。
[52] 李志民:《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之三)》,《中共党史资料》11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27页。
[53]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0页。
[54]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98页。
[55] 毛泽东对陕公第6、7、8、9、10队毕业同学的讲话记录,1938年3月3日。
[56] 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记录,1937年10月19日。
[57]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22页。
[58]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26页。
[59][60] 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1、64页。
[61] 诸述周:《毛泽东先生会见记》,1938年6月14日。
[62] 赵荣声:《回忆卫立煌先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93页。
[63] 毛泽东为施方白题写的赠言手迹,1938年5月12日。
[64] 米契尔·布赖克福特:《卡尔逊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12月版,第216页。
[65] 邓静溪:《毛泽东先生会见记》,1938年3月24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