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现代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我区“十三五”发展需要进一步突破的瓶颈。围绕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支撑新四化同步发展,突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构建功能配套、智能高效、安全便利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1)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交通先行,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发展,重点推进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通海上东盟、陆路东盟、衔接“一带一路”、连接西南中南、对接粤港澳“五大通道”,促进现代港口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密集航空网、光纤通信网、油气管道网“六网”同建,加快打造干线优、支线畅、支流通达的内河航道,构建物流大通道,提升出海出边出省通达能力。加快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片片通民航进程,建设柳州、梧州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列车骨干网络和民航网络建设,加强国省干线道路建设维护,打通交通骨干网络连接县城、小城镇和广大乡村的县乡道路,大幅提升区内综合交通通达能力。促进交通运输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节能环保运输工具和方式,明显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12)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继续优化提升发展火电,稳妥加快发展核电,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一批现代能源基地。加快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推进分布式能源和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建设。大力拓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领域。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拓展能源区域合作,把广西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基地。
(13)加快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江干支流、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防洪控制性工程,强化重点海堤标准化建设,明显提升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加强桂中、桂西重点旱片和灌区工程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节水型、生态型大型灌区,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明显提升主要旱片抗旱和灌区灌溉能力。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加快城镇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现设区市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集中式饮水工程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提高水资源节约、高效、安全利用水平。
(14)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城镇市政设施,实施轨道交通、公共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无障碍设施、海绵城市等重点工程。加快完善学校、医院、文体、市场、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贺州、来宾、崇左等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通信设施、供水排水、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物流配送等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15)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宽带广西”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利用,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推广三网融合,构建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城镇和产业园区光纤网络全覆盖,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提升。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推进产业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广西”和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交通、智慧旅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