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廉洁促进发展,发展必须廉洁,扎实推进“六权治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培育廉洁发展的社会氛围,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廉洁安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狠刹“四风”、打黑除恶高压态势。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以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9月1日以后,仍然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坚决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狠刹“四风”,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打黑除恶”斗争要与反腐败斗争同步推进,加大依法打击、从重惩处力度,坚决打击黑恶势力。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坚决实现弊革风清,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二)深入推进“六权治本”。稳妥有序扩大“六权治本”覆盖面,以“二清单、两平台、两张图、一监督”为载体,抓住关键、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快在省、市、县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六权治本”,从源头上把制度“笼子”织密编牢,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权力运行流程图、风险防控图基础上,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开展清理行政职权和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工作,加强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动态管理。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成和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大专门机构监督,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正确发挥舆论监督。坚持简单明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推动农村议事决策机制创新,围绕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民生改善,推动“六权治本”向乡、村两级延伸,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三)创新推动廉洁发展体制机制。把改革作为推动廉洁发展重要动力,厘清市场与政府权力边界,建立健全防贪腐促廉洁工作机制,畅通群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渠道,营造公平公正经济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形成廉洁发展的制度保障。提高领导干部推动廉洁发展主动性和自觉性,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廉洁用权。
(四)营造廉洁发展社会环境。充分挖掘、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和红色文化,广泛宣传廉洁发展典型。净化政治生态,加大正风肃纪力度,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始终保持狠刹“四风”高压态势,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严守纪律底线,正确看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高自律意识,保持廉洁本色,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重塑政商关系,坚决铲除权力干预市场、“官商勾结”土壤,斩断“权钱交易”利益链条,重塑商业伦理、重育商业文化,构建交往有道、相敬如宾、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政商关系。倡导廉洁文明新风尚,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文化传统,革除铺张浪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社会陋习,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五)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和“一票否决”。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健全预防治本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监督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煤矿、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减少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深入实施“六六创安”工程,加快创新完善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深化平安山西建设。加强危爆物品管控,加大对寄递物流、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安全管理,加大对电信网络新型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强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减少公共安全隐患。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加快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强化预防治本,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训练基地建设,建设标准规范、安全实用的应急避难场所,推广普及防灾文化,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大力推广党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和应用。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机制,放宽社会组织登记门槛,调整社会组织职能定位,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能力。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渠道,合理引导、鼓励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健全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规范评估程序,加大评估结果应用。重视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反恐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加快建设“诚信山西”。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推进征信机构、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加快培养信用专业人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