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2)

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2)

 关注点   

  坚持创新驱动

会议指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表示,当前,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增长力量减弱形成的经济减速带急需创新力量加速成长以弥补。

中央在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时,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创新与淘汰是并行的,没有淘汰,没有退出机制,创新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大量的落后产能背后是资产和债务的固化,这些都会严重侵害经济肌体。创新就是要用良币驱逐劣币,国家的责任则是要为劣币的退出建立通道和保障体系,让创新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虽挑战巨大,也有风险,但势在必行。

对于政府来说,更要积极转变角色。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不要代替市场主体决策,不要冲在一线主导创新活动,而是要努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构建一个甘愿创新、自担风险的外部环境。构建创新环境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提高行政效率、公平配置土地等生产资源、保持司法公正、保护知识产权等等。这些工作对吸引创新企业非常重要。政府还可以直接搭建或支持社会机构搭建诸如人才、技术、投资、教育等服务平台,为创新者服务。

总之,必须破解限制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彻底激发创新活力。

关注点   

  全面深化改革

会议指出: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承接“十二五”、开启“十三五”,2016年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尤为关键。

像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补齐短板等,这些都需要坚定改革信念,建立改革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改革试验,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闯出一条以结构性改革化解结构性矛盾的新路子。

会议强调,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我们当前既面临稳增长、调结构的压力,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需要改革来发挥牵引作用。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对于激发企业活力,都有重大影响。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使得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有利于地方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财政运行效率。此外,为适应金融混业经营新趋势,加快推进由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的监管体制转变,对经济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影响。

推进改革,还应加强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要放开服务业价格的管制,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

值得强调的是,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政府是关键。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推进监管转型,才能激活市场、解放企业。

关注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面对众多结构性难题和极其复杂的内外部经济挑战,2016年需要更有针对性、更加适度和更为精准的政策应对。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新增部分应主要投向“促转型”“调结构”重点支持的领域。在方法上,可加大财政赤字、财政支出与减税降费同时并举,尤其要减轻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负担。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可以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保障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比如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股权结构改革,释放非金融类资本和金融类资本增加财政可用资金,还可以通过税制改革拓展中长期财政资金来源,以及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应兼顾将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控制资产泡沫和防通胀、资本流动和汇率水平基本稳定三方面平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去产能和调结构必经的阵痛阶段,很大程度上还受全球经济低迷等外部因素影响。货币政策总量松动已经达到一定力度,应进一步灵活发挥结构性工具“精准定位”的优势。

祝宝良认为,从2010年开始,中国一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的措辞没变化,但内涵上有新意。“积极的财政政策更侧重于减税而不是更多地扩大支出,这样才能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其去杠杆去产能。而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关注点

  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

会议指出: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治生态迥异、利益诉求多元、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完善合作机制,包括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新合作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今年“一带一路”取得了积极进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一带一路”绘制了美好的蓝图框架。今年前10月,我国与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势头良好,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稳步推进,一些早期收获项目已经成形。

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还是要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应加快构建联通内外、安全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和沿线国家的电力输送、光缆通信等方面的合作。

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方面,要推动实现相互扩大市场开放,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过境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产业投资合作,共建一批经贸合作园区,带动沿线国家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与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记者赵永新 刘先云 左娅 沈小根 王珂 王观)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