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大创新(2)

马建堂: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大创新(2)

二、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创新宏观调控目标定位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提出和实施。为了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形势变化,基于新的发展理念和决心,2013年提出了区间调控的新思路,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限”是通胀率目标,“下限”是增长率目标和失业率目标。只要经济运行在这一区间,就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来,一旦滑出这一区间,则坚决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危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区间调控的实施对于市场预期的平稳,对于市场主体信心的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明确宣示政府不会容忍经济滑出合理区间。2014年又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提出了定向调控。通过对不同部门、不同群体有针对性降税、降费、降准、降息,着力解决小微企业、“三农”和新型行业的经营困难,增强他们的活力。这是宏观调控的精准化、定向化,是将宏观调控这一常规总量手段赋予了结构工具的内涵。

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不仅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宏观经济理论也有重大创新。

一是拓展了宏观调控目标。区间调控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形成了“目标+区间”的新调控目标定位。传统经济理论和过去的调控实践大都以某一指标做为宏观调控的目标,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松紧来实现这一目标。目标选择上,凯恩斯主义者倾向于经济增长率,货币主义者更倾向于通货膨胀率。实践证明,区间调控好处有二:一是复合目标组成的区间目标代替单一目标,防止了顾此失彼。例如,由于存在结构性失业和自然性失业,如仅盯住失业率,搞不好会发生通货膨胀;如仅盯住增长率,当出现滞胀状态时就会进退失据。新一届政府的区间调控则是把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组合起来,分别作为经济运行的“上限”和“下限”,这就防止了单一目标可能带来的风险。二是更易于稳定市场主体对政策的预期。经济运行不是线性的,它总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用“区间”目标代替“点位”目标,增加了对运行波动的容忍度,增加了宏观政策的稳定度,防止了宏观政策的频繁调整,有利于市场预期的稳定。

二是提高了宏观调控的精准度。新一轮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形成了“总量+结构”的调控组合,大大提高了宏观调控工具的精准度和效果。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经济调控是总量调控,不管结构,即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松紧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进而实现经济的扩张或收缩。这种宏观调控理念下的总量调控现在看来缺乏精准度。而定向调控则是针对国民经济的短板如服务业,以及薄弱环节如“三农”和小微企业,对象明确,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降税、降费、降准、降息。这种“点穴式”调控、“滴灌式”调控,显然比“全身施疗式”、“大水漫灌式”更为有效。新一届政府的宏观调控从理论上第一次赋予了宏观调控结构性的内涵。特别是“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的政策组合,更是精妙一招。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各有侧重,区间调控侧重于稳总量,定向调控侧重于调结构,两者紧密结合,形成稳增长调结构合力,丰富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内涵和方式手段,是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对宏观调控理论的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