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生活 引发听众强烈共鸣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出访美国时,习近平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真情的话语,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位宾客。
习近平今年的外交收官之行,选择出访非洲。他在津巴布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谈到了一个叫做“非爱不可”的妈妈团体。“据我了解,旅居津巴布韦的华侨中间有一个名为‘非爱不可’(Love of Africa)的妈妈团体,还有一位连车牌号都被当地孩子熟知的‘程爸爸’(Father Cheng)。他们多年如一日给当地孤儿送去关爱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津友好的‘现在时’,也培育着中津友好的‘将来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用生动的故事,抓住了国外听众的兴趣点,引发强烈的共鸣。同时,他使国外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消除了一些曾经的误解,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