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深层原因(2)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深层原因(2)

民粹主义的福利赶超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拉美的发展历程,这方面有哪些教训值得汲取

尽管仅仅以福利赶超的逻辑来演绎拉美增长的所有故事是过于简单化了,但民粹主义的福利赶超的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拉美的发展历程,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第一,忽视发展阶段的经济赶超。拉美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强调自给自足,不重视利用全球劳动分工及本国比较优势,实行经济赶超;后果是工业化发展滞后,就业创造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停滞。第二,忽视财政限制的福利赶超。拉美的福利赶超一是运用外汇扩大进口,二是实行赤字融资,提高工资增加福利。结果是忽视了宏观经济的限制(主要是财政限制),一方面债台高筑,另一方面却因为进口替代战略创造贸易盈余的能力有限,导致清偿能力不足,陷入债务危机。第三,忽视市场机制的政府主导。民粹主义福利赶超普遍采用政府主导来动员资源,同时配合行政性控制,这包括提高关税、压低物价,高估本币,以及对产业部门的各类补贴等。所有这些做法,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导致资源误配置,严重阻碍了拉美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

民粹主义福利赶超的核心是再分配。但当再分配目标与增长脱节,特别是发展战略、宏观政策以及市场机制因再分配目标而发生扭曲,从而不利于就业创造和初次分配的时候,再分配目标不但难以实现,反而更加恶化了(拉美贫富差距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是例证)。

怎样才能避免民粹主义,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民粹主义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中国需要汲取拉美教训,避免民粹主义,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重视初次分配的重要性。尽管在当前阶段,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与福利增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要避免强调分配忽视增长的做法。这里应特别强调初次分配的重要性。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领域中形成的收入分配。注重初次分配就要重视经济增长与就业创造。拉美民粹主义没有把重心放在增长与就业上,相反,很多再分配的措施对于增长与就业实际上是一个负面影响。如补贴工业化形成资本密集化,从而导致就业创造能力不足;增加工资、劳工保护以及社会保障,提高了劳工成本,引起就业下降。就业不足,一方面阻碍了增长,另一方面导致初次分配不公平(如就业与失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对中国而言,要强调增长的核心地位以及增长过程中初次分配的重要性。只有经济增长,产业吸收能力增强,创造更多的城市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贫富差距(主要是城乡差距)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初次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不公平,如垄断行业的高工资、国有企业红利未能上缴为社会所分享以及腐败等问题,也需要及时纠正。

第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应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就当前中国而言,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民生发展的需要,是推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但要特别注意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一方面,社会保障水平的过快提高,会增加劳动力成本,进而削弱国际竞争力、影响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利于长期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下滑形势下,财政收入增长下滑也很严重。因此,提高社保水平,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时可调动国家-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形成个人、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共同负担社会性支出的格局。

第三,打造民生工程应尊重市场机制。 由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失衡,社会上出现了要求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即政府应该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社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使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均等化的服务。这些呼声在当前阶段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明确政府责任的限度及“政府失灵”问题。拉美民粹主义福利赶超强调国有化和政府干预,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和腐败。我们应汲取教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同时应简政放权,减少政策干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还要防止因过度保障而带来负面激励和道德风险问题,部分高福利国家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增长迟缓就是前车之鉴。此外,社会公共品的供给不足往往归咎于“市场失灵”,从而需要政府介入。但“政府失灵”以及政府干预的负面作用也非常明显。因此,打造民生工程仍应尊重市场机制——寻求福利增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实际上也是在寻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平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