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
拉开精准脱贫的帷幕
未来5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小康是主旋律,脱贫攻坚是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也把以往常用的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随后召开,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帷幕。
学者认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中国奇迹”精彩的篇章。但也应看到,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任务越艰巨。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复杂严峻的脱贫形势、嗷嗷待哺的贫困地区、千差万别的贫困群体。因此,学者认为,中央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坚持“分类扶持”,破解“一个瓶颈”(即加快破除发展瓶颈制约),加强“三项保障”(即政治保障、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下一步政策建议,必须建立精准识别、精准决策、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着力提高精准识别、精准决策、精准帮扶水平,以期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供给侧改革
让供给跟上和引领不断变化的需求
2015年下半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屡屡成为高层会议的高频词,而且以崭新的面目引爆媒体,各家纷纷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定位和角色,在不久之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有明确的说法,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中央将供给侧改革摆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供给侧改革必将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经济学家指出,现阶段,供给侧不足的弊端已经凸现。在投资面临边际效益递减、出口面临外部环境不稳定考验的情况下,刺激消费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驾马车。然而,网络消费和出境消费的迅猛增长表明,消费内需已得到足够的刺激,关键在于没有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许多消费力转为外需。不强化供给侧管理和改革,就无法聚集经济增长的动能。同时,旧的调控手段限制了正常的消费内需;滞后的制度因素抑制了企业活力。供给侧改革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可行措施。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分别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从这“五大支柱”来看,“供给侧改革”尽管是全新表述,但与现在已经部署并次第展开的一系列改革高度重合。实际上此前围绕上述“五大支柱”的改革已经展开。有学者分析,供给侧改革是十八大以后一个渐进过程的结果。
“一带一路”、亚投行
中国外交凸显全球视野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外交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力;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影响到中国国内的改革和进步。在2015年的中国外交中,“一带一路”与亚投行齐飞是中国领导人在出访时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学者认为,筹建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是中国“一带一路”宏伟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对中国发展起深远作用,且影响亚洲、中亚、中东、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意义重大。亚投行成立,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事务、尤其对亚洲事务的应有话语权和担当。当然,亚投行是国际金融领域的新事物,项目规模庞大,牵涉利益复杂。要管理亚投行这样一家多边国际金融机构,挑战不容低估。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适应国际规则,也是学习、借鉴并遵守国际规则的受益者。近年来,从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再到现在的亚投行,中国积极倡导、参与推动组建新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不断深耕多边金融机制,开启了经济外交新模式。
学者认为,从中国领导人出访,到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成功举行,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约,到丝路基金的设立,“一带一路” 建设稳扎稳打,中国打通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外交节点。中国以宏远眼光和开放包容的姿态,近睦远交,互利共赢,既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又大大拓展了本国发展战略空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