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凭借本土科研获得诺奖
中国科技方向:创新、创新、再创新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依据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受访问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但无论如何,屠呦呦捧获诺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一个缩影。
对于屠呦呦给中国教育的启示,学者认为,一、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有“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献身科学研究的牺牲精神”,要大胆质疑、求证、创新,从而取得关键性突破,而正是这点,尤其值得当前基础教育者们深思。二、学术研究的突破在创新,而创新突破的动力来自于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和批判,要尊重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这恰恰是我们当下教育所欠缺的。三、在中国,不少科学家没有把“求真”放在很高的位置,这种情况在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评价和科技评价都被另一种忽视“真”的价值意识所渗透,直接操控、误导或左右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
网络时代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升级
在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后,中国正全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这扇大门打开速度之快令外界惊讶: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仅隔10天国务院发布全文。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互联网+”时代又增添一个全新注脚。
与传统产业全面融合后,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应用工具或获取信息的渠道,而是一种可以对全产业链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设施。学界认为,互联网倒逼工业转型升级,“中国智造”将拉开序幕。当传统工业的采购和销售环节遇上互联网,原本神秘的工业制造也逐渐放下“高冷”,紧跟市场行情和客户需求。在互联网的倒逼作用下,传统工业制造正重塑生产流程和价值体系,以提升产品外围竞争力。
根据调查,互联网在服务业主导的第三产业领域内刮起“旋风”,普通百姓时时处处感受着互联网对衣食住行的改变。目前电子商务进入黄金时代。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人均商业基础设施的差距,满足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的消费需求。同时,电子商务在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就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互联网可以实现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掀起了全民理财的热浪,低门槛准入与便捷操作推动资金快速流动,大数据的发展为征信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上海外滩踩踏、天津仓库爆炸、深圳光明新区滑坡灾害……
因脆弱而显短板效应的城市公共安全
从上海外滩拥挤踩踏,到天津港8·12大爆炸,再到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灾害……“关注城市安全,保证特大型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今年国内大城市两会重要议题。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事故的发生不是没有预兆的,更多地在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或漠视。
评论指出,出现事故不可怕,信心也是完全可以重拾的,重要的是需要对公众疑虑和关切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作出“真诚负责任”的交代:让调查处理过程公开透明,使公众得到真相;查清事故原因,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堵住安全漏洞,增加安全系数,帮助人们找到安全信心的生长基点。
分析认为,加强城市公共安全,要借助群众无所不在的雪亮眼睛,真诚倾听百姓对公共安全的各种意见,善用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化危为安。这不仅因为,公众作为“体验者”,晒出来的安全隐患往往目光如炬地指出了真实问题;更是因为,在公众关注的目光下,隐患的背后凝结着社会关切,影响着安全预期,对事故和隐患的正确态度和负责行动,本身就是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基础工程。
(编辑部策划,执笔:张耀、魏志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