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为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二国际随着1914年战争的爆发而破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权力中心从此开始向东方转移。然而在东方,它很快又遭到了迅速崛起的斯大林的控制。一战以后的20多年间,西欧的工人阶级运动一再失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世界再次陷入更严重的混乱。20世纪早中期欧洲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就被这些事态深刻地刻画着:与前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不同,绝大多数被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名称之下的思想家并不是政党的重要人物(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这些早期人物虽然一度在各自国家的共产党组织里身居要职,却都由于革命形势趋于恶化而为时甚短);他们倾向于学术化而不是实际行动,并且是在一个工人阶级活力的衰退阶段,因而也是在与政治实践相对隔绝的状态下从事写作的。因此,从卢卡奇和科尔施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乃至心理学和美学,而不是政治学和经济学,显得更为重要。总的来看,在议会民主在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变成常规,奇迹般地获得了历史上最稳固的发展,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又都享受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一种听天由命的悲观主义气氛在许多欧洲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中间漫延,而这一点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身上。
卢卡奇和科尔施遭到批判的著作非常巧合地都出版于1923年。这两本被视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端的著作,都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政治经验,包含着对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工人阶级革命屡屡失败的反思。以往深重的政治气氛和历史事件使这两本著作不约而同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正统久已忽视了的哲学领域,正如这两本著作的标题所表明的那样: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副标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而科尔施的书则干脆就叫《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它们虽然都没有提出公开的异端政治立场,却对已成共产国际新正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僵硬哲学不以为然。这是在革命的权威中心移往他地、环境急趋悲惨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反思的努力。
这种努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历史和阶级意识》写于匈牙利公社被镇压、卢卡奇背井离乡亡命维也纳之际。它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求哲学灵感,强调意识,对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科学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卢卡奇据此确立的主题,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共鸣。不过,在苏联不断强化的独裁和教条化的世界里,卢卡奇的方法显得太不安定,太渴望辩证法了,从而牺牲了唯物主义,并且对工人委员会观念和罗莎·卢森堡的遗产抱有太多的同情。因此,他的著作在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会议上遭到了谴责。其实,卢卡奇对意识及其在工人委员会里的政治对应物的作用的强调,同样也是他的同事科尔施所持的主张。科尔施是把马克思自己的观念系统地运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就是说,“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唯物史观本身”(柯尔施,第59页)——的第一位作者。他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革命的哲学内容,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这同样使他发现了黑格尔的重要性。然而令他痛苦的是,他同卢卡奇一样遭到了共产国际的谴责,并且在1926年被德国共产党开除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