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要“问”更要“诺”(2)

电视问政,要“问”更要“诺”(2)

摘要:12月25日,2015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以“聚焦承诺整改,推进城市治理”为主题,聚焦办理群众投诉如何及时到位。现场“回头看”环节,首先关注往年电视问政曝光的问题解决与否。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电视问政,言行必果才有公信力

武汉电视问政以问题为导向,将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电视问政一方面反映了百姓心声,做到了为群众代言,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样的问政形式,不走过场,直入问题,在赢得民众拍手叫好的同时,也经常让被问政的干部“冒汗红脸”。在电视问政的平台上,针对问政曝光的问题,领导干部总是会坚决地做出承诺,一定加强整改落实。

可是,在电视问政之后,领导干部在台上许下的承诺真实兑现了吗?从2015年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第一场的情况来看,其实不容乐观。居民投诉私装地锁居然收到两次假回复;去年曝光的污水问题,今年依然还是“涛声依旧”;房产“两证”问题还是“难产”……明明在电视问政平台上,领导已经拍着胸脯承诺了,可是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却没法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答案。这种的行为与开“空头支票”有什么差别。古语有言,“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不守承诺,丟的是个人的诚信,可是一个领导干部不守承诺,透支的却是政府的公信力。

其实,细看电视问政的细节,我们可知,领导干部之所以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做到“依法承诺”。电视问政中曝光问题,比如“两证”的办理,在解决过程中要经过繁琐的程序审批,以及需要各部门的合同协作。但是领导干部在电视问政平台公开承诺的时候,却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于是草率地给出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时间表”,导致最后无法兑现承诺的尴尬局面。民众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承诺,是言行必果的承诺,而不是领导干部夸下的海口,说出的大话。

除了领导干部没有做好“依法承诺”,导致诺言“流产”之外,在电视问政中还暴露出,一些干部在践行承诺的过程中,存在敷衍推脱的情况。部门和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具体办事干部患上“拖延症”。要解决这种情况,首先要将工作分解到人,做到权责清晰;其次办事干部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和“作战图”,提高办事效率;最后还要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督促干部认真履职践诺。

百姓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因此,不管是电视问政上曝光的污水问题,还是“两证”难问题,亦或是私装地锁问题,都应该引起干部们的高度重视,并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兑现一桩桩的承诺。当干部们都做到“言行必果”时,政府公信力自然低不了。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