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了生命有限的紧迫感,“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以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也引用此歌词:“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向天再借五百年”,党员干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在为民做事,时间在为民谋利,时间在为民解忧。党员干部的时间在“俯下身,听民声”,党员干部如不深入基层,不走进田间地头,就很难听到群众真实“声音”,就容易“失聪”;党员干部的时间在“沉下去,察民情”,党员干部如不深入群众,不走进农户,就很难摸清群众真“需求”,就容易患“失明”;党员干部的时间在“静下心,系民生”,党员干部如不静下心来,不与群众打成一片,就不知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就容易患“失语”;党员干部的时间在“狠下力,解民困”,党员干部如不转变作风,不改进工作,就很难求得真为,就容易“失手”。哲人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火焰,能否点燃它,决定了生命的意义。“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从“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到“绿我涓滴,会它千倾澄碧”的焦裕禄;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如今争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的百名优秀县委书记,他们都用实干的精神回答了如何“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天问”。
“向天再借五百年”要善于谋事。谋事是做事的开始,成事的前提。“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花拳绣腿、华而不实,历来为民众所厌,为君子不屑。“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向天再借五百年”要敢闯敢试敢开拓,要争先争优争业绩,不当唯唯诺诺的“老好人”,不学蝇营狗苟的“老滑头”,不为浑浑噩噩的“老油条”,要积极营造健康的干部心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干事的工作环境。反观时下如火如荼的作风建设活动中出现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病症,虽然万事开头难,但难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一些官员身上的“慵懒病”和“推拖症”。所以,在工作中应该多一些“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斗志,少一些“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闲情逸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广大领导干部要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办事雷厉风行,作风细致入微,不抱怨、计较个人得失,不断强化“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须有我”的责任担当。为人民服务要在“实”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留下后人称赞的功绩。北宋文豪苏东坡在任杭州期间,疏浚西湖,以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虽然苏东坡在任杭州短短几年,但其口耳相传的功绩能流传千古,为世人为铭记。
美国诗人叶芝《当你老了》有言:“当你老了,白发茫茫,睡眼朦胧/壁炉旁打盹,请取出这部诗歌/轻轻吟咏,追忆你过去温柔的眼神/回想它们深深的倒影……”。“向天再借五百年”能让我们青春长驻、岁月流金,这种担当精神留给的是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改革的律动遍地是春声,万千气象喷涌激荡,“向天再借五百年”方能以百姓心为心。如是,必然能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格局中“长挂云帆济沧海”。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