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不管是创新社会治理,还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都是旨在建设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为特征的现代国家。因此,按照现代国家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法制、规范、标准、行为规则等软件系统,是建构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精细化治理常态化的核心要件和重要保障。可以说,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和规则,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大致来说,这些社会治理规则主要包括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治理体制设计(主导部门的权力职责界定以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安排)、社会治理财税与金融支持机制、社会资源合理化配置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机制、社会重大事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社会民众责任担当机制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标准设定、社会治理运行程序规范、社区自治章程等方面,特别是在流动性、无界限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注重构建政府之间、部门之间、政区之间的跨界治理机制,为社会的无缝隙治理、精细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据统计,我国存在近7亿的网民数量,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网络化的信息社会之中。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各类社会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程度,既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在要求,更为其提供了时代优势和技术条件。其中,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交通、精准扶贫、精准救助、精准医疗、精准教育、精准养老等,是社会精准化服务、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为此,当务之急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全力推动国家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相关计划的落实,按照开放、共享、安全的理念,加大政府各职能部门数据系统的建设、协同、共享与数据开放进程,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社会运行规律,加大与相关数据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交通、电信、社会治安等社会服务领域实现精准化治理的新突破。
以制定社会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为关键。精细化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社会需求、增强民众对服务的满意度,而让民众满意的关键在于不同社会服务领域是否具有一套清晰、可测量的社会服务标准以及规范的服务操作流程,保证每个服务细节的足额、到位,达到服务使用者的合理期望。而当前我们的社会治理难以实现所谓精准化、精细化,正是因为在多样化的服务领域中,缺乏相对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要求,使得政府购买服务的效果不尽人意,问题多多。从这一点来说,为了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承担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制定针对相对统一的服务规则和服务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标准不仅包括效率,即用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服务产出,通常就是通过数字来表明服务的产出数量(资金、服务人数、时数、次数、价格高低等);而且更要包括服务的质量,即要求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者要遵循一套严格、仔细的操作规范与服务标准,通过标准化的专业服务,切实解决服务使用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当然,在严格遵守服务标准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根据不同需求更加人性化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