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救助

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救助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救助是全社会的共同担当。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媒体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关爱力量,努力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救助体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留守儿童筑就一条阳光成长之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保护好、培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够成长得更好,关乎留守儿童的未来,事关农村地区的长远和谐发展。从各种有关留守儿童群体问题的调查和统计数据看,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绪状况是最大隐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救助是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首要任务。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理层面是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的一个侧重。由于长期留守,与父母见面少,甚至一年难得一见,留守儿童较普遍地出现了各种心理障碍,给学习、生活、交往和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举其要者可从亲情、监护和家庭教育的三缺状态中窥斑见豹。

亲情缺失状态下的孤独和自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世间最温暖最慰帖的亲情成为奢望。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态势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加之相配套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只能逐步完善,城乡全面一体化还待时日,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居高位,亲情暂缺的“情感饥渴”仍然是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亲情缺失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后果。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很健全的状况下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家长或其他亲人陪伴,但事实证明留守儿童与这些监护人存在明显的心理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心理,长此以往将产生被抛弃的感觉,陷入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监护缺位状态下的逆反和空虚。据统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80%左右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然而,由于存在几十年的年龄差距,隔代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决定了他们很难起到如父母那样的监护效果。可以说,留守儿童事实上处于一种监护缺位的状态。监护缺位不但使留守儿童容易遭受意外的伤害如人身安全伤害,而且也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影响。隔代家长监护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要么过分溺爱,对留守儿童百依百顺,听之任之,要么过分严厉,对留守儿童实行严格的管教。过分溺爱养成留守儿童慵懒柔弱的性格,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不愿干,浮于一种精神的空虚状态中;过分严厉的管教则是一种教育方式的简单化,更可能的后果是使留守儿童感觉监护人处处限制他,不爱他,久而久之则容易滋生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缺乏状态下的迷茫和焦虑。留守状态下的儿童面临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这对于处于启蒙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很大的伤害。隔代家长年龄偏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停留在“养”而非“教”上,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多地倾心在吃饱穿暖等物质生活的照顾上,而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方面则倾力不足,对留守儿童思维发展所需的“具体内容的支持”感到心有余而力有所不逮。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产生迷茫和焦虑情绪,甚或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而滋生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