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救助(2)

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救助(2)

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救助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救助是全社会的共同担当。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媒体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关爱力量,努力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救助体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留守儿童筑就一条阳光成长之路。

制度和法律的支持。留守儿童形成一个群体与我们久被诟病的一些制度或政策有紧密联系,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最终还有待于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完善,以消除农民工外出务工与孩子相思守望的窘境。首先,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及与之对应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要取消户籍制度中暗含的身份和福利等诸多歧视,城乡居民应一视同仁地享有国家社会政策的红利,包括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使得农民工可以安心在城里务工的同时,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城里就近入学。其次,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尽量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源头上降低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使广大农民与孩子能够保持天然的亲子关系。再次,研究和制定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以法律手段规范保护留守儿童应有的家庭团聚权、平等教育权和人身安全保护权等,以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救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儿童思维认知发展规律角度看,适学年龄的儿童特别需要心理引导和启发,应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在这方面,学校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学校可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专门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班级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尤其是对那些心理障碍特别严重的留守儿童要进行及时跟踪和疏导。建立亲情驿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亲情聊吧和视频的形式让留守儿童能够定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进行通话或视频对话,沟通亲情,缓解相思。除此之外,学校还可通过组织一定形式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如走进社会、走近自然的活动。学校通过制定学期或年度计划,定期组织安排留守学生参加适量的义务劳动、到敬老院关爱帮助老人、参加环境保护和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留守学生亲近了自然、体验了社会,感受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的体验是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丰富营养。再如可以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通过参加节目表演、乒乓球和踢毽子比赛等,养成留守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良好关爱氛围的营造。良好的关爱氛围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依托,而形成良好的关爱氛围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加持。首先,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让留守儿童充分沐浴社会关爱的和煦阳光。如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开展“社会妈妈”“知心姐姐”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给留守儿童送去母亲般的心灵抚慰,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带来的心理孤独;各地关工委可以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和老模范给留守儿童讲经历、讲故事,鼓励留守孩子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理和感恩意识。其次,建立“儿童友好家园”,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共同的美好家园。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在“儿童友好家园”举办读书、绘画、游艺和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他们体会成长的快乐。再次,妇联、共青团、志愿者等要组织好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系列专题活动,如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心灵沟通活动,组织开展好互动游戏活动等,引导留守儿童打开心扉,正确面对困难。最后,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如各地的电视台可以专辟留守儿童正能量固定栏目,及时报道留守儿童战胜困难、感恩父母、努力学习等方面的事迹,以正能量激发留守儿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