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典作家们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立场坚定分明,思想科学丰富,立论深刻严谨,论证周到有力,语言优美雄辩,文笔隽永活泼。经典能给人崇高,给人智慧,给人清醒,给人振奋,指引人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宣讲家网推出《经典明析》专栏,邀请对经典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重温经典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提高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8/3)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文献,提纲一共11条,最后一条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特意划了一条线,把最后一条同前十条分开,似乎以此来强调这最重要的一条提纲具有总结的性质。这是马克思指出的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他毕生坚持的重要观点并成为他的墓志铭。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涉及对马克思哲学性质和全部学说的理解,涉及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解,因而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一个观点。然而由于对马克思哲学先入为主,或望文生义想当然,天马行空乱解释,因而理解都并不深刻并不正确,进而对马克思整个学说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搞清这个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马克思的话原文是德文,我们先看看德国哲学家们的理解。德国人的理解尚且如此主观随意不可靠,别人就更不用说了。比如被许多人评价很高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对此作过研究,但事实证明他根本没有理解甚至没有认真看过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更不用说其他著作了,海德格尔的批判者同样如此。《哲学研究》曾发《历史生产与虚无主义的极致》一文介绍说,海德格尔“首先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比现今‘哲学’高明,因为现今‘哲学’跟在科学后面亦步亦趋,拾科学之牙慧,根本不懂现代的‘两重独特现实’,即经济发展与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马克思主义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对此两重现实了如指掌。不过它同时认为,从马克思‘改变世界’的主张看,其仍然拘泥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狭隘关系。海氏追问道:‘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难道对世界的每一个解释不都已经是对世界的改变了吗?对世界的每一个解释不都预设了:解释是一种真正的思之事业吗?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每一个改变不都把一种理论前见预设为工具吗?’海氏认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的对立乃是理论与实践的狭隘关系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所作的区分并不成立,其改变世界的命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如果海德格尔的理解正确,马克思的论断确实毫无意义---理论要应用于实践那还用说吗?!作者在介绍另一位深受阿尔都塞影响的巴里巴则说,“在马克思看来,尽管哲学家们解释世界可以用诸多不同的形式,但改变世界却只有一途,即革命。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的真正对立不在于哲学家们不要求改变世界,而在于哲学家们不懂得唯有革命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而作者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则是,“马克思不会否认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但马克思要强调的是仅仅解释世界是不足以改变世界的。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解释世界要想真正改变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世界,必须经过一系列中介,这就是群众;理论不掌握群众,就不可能变成物质力量。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力。因此,在马克思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有一重大区别,即掌握不掌握群众,有没有相应的生产力”(《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王金林:《历史生产与虚无主义的极致——评后期海德格尔论马克思》)。三人的理解是共同的,差别只在于批判不批判马克思。这里的关键是对于马克思所指出和批评的旧哲学家们“解释世界”缺陷的理解,这是正确理解“改变世界”的前提和基础。“解释世界”意义如果像他们所说,即是认识世界、说明世界进而必然肯定“一切理论都有解释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也好,任何人也好,无论肯定或者否定这句正确的话都是无意义的,就像辩论“人都要吃饭”之正误一样是无意义的愚蠢的。只要肯定“解释世界”的哲学没有根本性错误,那么“改变世界”的哲学也就没有丝毫意义,被称为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不仅意义不大而且极端错误。显然人们都没有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意思,可能多数人应该都没有认真阅读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而只看了提纲,更没有阅读马克思此前此后的著作,而只是望文生义海阔天空地演绎发挥。他们都把“解释世界”理解成“认识世界”,进而把“改变世界”敷衍成了与“认识世界”对应的“改造世界”,把显然愚蠢的观点强加给马克思,然后在那里或者质疑、批判或者补充、发展马克思,其实他们批判的是他们自己。中国绝大多数哲学家们的理解也与此类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