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市场 促进文化供给从同质化到精品化
【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视剧产量每年在1.5万集左右,居世界第一,但除少数精品外,大多为重复的、扎堆创作的题材;每年图书出版约30万种,但产生影响力的非常有限;近两年电影产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影片质量良莠不齐广受诟病。我国文化产品生产面临着从增量到提质的严峻考验。
一方面,我国文化产品生产在数量上增势明显;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有过于单一化、跟风盛行、精品匮乏的问题存在。张晓明指出,这是由文化市场开放度不平衡造成的,具有原创性、思想性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另一些复制性、娱乐性的产品因竞争过度导致生产过剩。因此,应继续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入手,通过制度设计,排除阻碍文化生产者自主经营、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的因素。
自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成为文化产业改革创新的关键词。通过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企业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才能让文化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祁述裕指出,市场运行机制是影响文化产业增长的内生性驱动因素,文化企业的创造力要得到有效释放,就要提高市场化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放手去创造更多品质优良、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这就要求从文化产品经营者的角度发力,通过产品供给从低劣到优质、从同质化到精品化的转变,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当下文化产品面临的品质提升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化经营生产者的审美和艺术素养,让文化产品供给更多元化和现代化,同时引导消费者的品位;通过加强文化产品与百姓生活的结合,让创意生活产业迸发新活力。
“例如,网络文学改编,现在虽然数量多,但改编者故事加工能力欠缺。创意团队应加强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多生产能塑造民族精神风貌的、反映社会关注问题的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不应一味追捧无厘头的、搞笑的题材。这是文化生产者应承担的社会担当,因为文化产品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向勇说。
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为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所有文化企业树立了标杆。如何在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急功近利导致的粗制滥造,是实现文化产品从注重“增量”到注重“提质”转变的关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