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发展中国新型智库(2)

创造性发展中国新型智库(2)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中国智库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官方、大学和民间智库共存的格局。其中,官方智库有着信息获取和信息通道的先天优势,可着眼于紧迫性政策研究;大学智库相对独立,但其核心研究人员大多担负着学术研究、教学、育人、政策研究的多重任务,因此着眼于长期跟踪研究和战略研究;民间智库可以更多承担起沟通政府与民众舆论的通道与平台,在公共外交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此背景下,在思想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智库发展尚存在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1)部分智库泛化、过度传播、媒体化的现象严重。(2)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决策咨询制度,智库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研究质量与思想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对此,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

第一,要明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与作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客观、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以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为己任,以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导向,致力于提高国家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的非营利政策研究机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国家法制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战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新”,既有别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智库,又不同于美欧智库,要创新中国现代智库模式,建立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和民间智库多元、共同发展模式。

第二,需在政府主导之下健全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法律法规,把决策咨询纳入法定决策程序,实现专家咨询制度的法制化。规范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相关制度,形成政府与智库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完善信息支持政策,增强决策公示和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智库的财政支持,建立专家咨询劳务报酬制度,尊重专家学者的思想价值,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发展基金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研究的捐助;构建多元发展、互为补充的智库思想市场,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培养与规制;建设并管理好中国智库的“旋转门”,为智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需建立专业化、多层次信息传播机制,加强智库公共外交与新媒体建设,同时避免过度传播,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传播网络构建可以分为“向上”与“向下”、“对内”与“对外”四个维度。“向上”指智库对决策者的影响力,“向下”指影响公共舆论,“对内”指智库在国内的影响力,“对外”则是强调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智库需要充分认识智库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与各国智库建立密切的合作及交流机制,为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通道;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运用公关技巧,结合受众需求,调整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提升新媒体影响力作为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口;平衡好思想创新与影响力拓展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第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世界各国智库的发展都根植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土壤,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中国智库的发展一方面需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智库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智慧,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