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在倡导坚持问题导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也十分重视从问题出发。这完全符合矛盾的学说和主要观点。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矛盾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问题。比如,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发生后以及后续时期所产生的影响,针对需求不足矛盾,政府采用了“西医”疗法,很多政策重点是在需求侧发力,这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相继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结构失衡的问题。
在看中国的经济时,国内外很多人始终紧盯GDP。实际上,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实则却是结构问题。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使得“烟囱”式工业大肆发展,“三高”行业问题突出,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纵观我国的供给体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待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才适逢其时。
因此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的倒逼,也是必经关口。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
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是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这就相当于准备了两桌饭,只来了一桌客人,就算大家使劲地吃,也是吃不完的。
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过。而要科学地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因此,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就在于结构性改革,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在于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实现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以实现转型再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要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而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就在于要在减产能方面有实际性的操作。此外专家还建议,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等。通过改革实现协调、绿色、共享。因此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提供实践依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