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思考与期盼

对企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思考与期盼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精简办事程序,在权力下放上做足文章,提高办事效率,从根本上减轻企业办事成本,树立起挑大梁的意识,给企业与鼓舞力量,更给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从根本上改善企业不愿转、不会转、转不起的现状。

2015年,有着“世界工厂”称号的东莞加工制造业,近一年来出现了“熄火”、“衰落”和“危机”,并成为外界加在东莞身上的新标签。据了解,眼下东莞等地的不少加工制造企业正面临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或将生产线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的窘境。媒体更是把这种现象描述为东莞遭遇了新一轮“工厂倒闭潮”。

“工厂倒闭潮”尽管言过其实,但暴露出我国工业在发展中的短板,却是不容可否。此背景下,转型升级成为企业谋取发展的选择,甚至成为自救图存的必然手段。然而,从当前很多地方企业表现出来的转型升级实际看,到底还是徒具观赏性,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政府在引导、扶持方面还有所搁浅,流于形式。 

工业发展转型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磨合,我国工业确实取得突飞猛进发展,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冷静下来观察,发展却几乎局限在数量与规模的扩张,而缺乏工业发展的整体内涵。

这些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比较粗放化,二是企业产业链单一,三是没有核心技术,四是缺乏品牌培育观念。等等。以这四个方面为例,其中管理粗放可能会直接导致内部混乱,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而产业链单一和缺乏核心技术,则除了付出不必要生产成本之外,还很难提升产品附加值,而品牌培育观念缺失,很容易被复制,丧失竞争优势,还很快会把创业路走到尽头。

殊不知,眼下这个时代,无论是劳动者对劳动环境、薪资福利待遇的诉求,还是消费者产品品质的诉求,乃至政府对工业发展的要求,均呈多元趋紧形态,这就给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提出更严峻的挑战。这点,从当前一些功能性单一、质量一般的产品被淘汰,以及政府在项目饱和之后,开始实施“腾笼换鸟”动作,足可见一斑。

但即便是如此,当前很多企业的改革,还停留在简单的压缩薪资、通过机器换人压缩人工成本等方面。过去,一些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确实存在人力资源浪费,在产品利润趋薄后感觉到明显的人力成本压力,但从转型升级的全面性看,这种转型升级还是片面性的,如果不及时矫正过来,把转型升级面放宽一些,还可能导致转型升级的的滞后。

这非常值得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作为走出困境的主体,首先要有正视自身缺陷的勇气,审时度势,及时补齐发展短板,同时在新的政策生态面前,面对新的改革要求,要快速反应,拿出积极的应变措施,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跟上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形势需要,从根本上避免被“腾出去”的命运。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