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评价:要不要做,如何做好?

智库评价:要不要做,如何做好?

——专家学者热议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完善

1月2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在来自全国近百位智库界代表的见证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撰写的《2015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同场发布的,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团队编制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两份报告均给出了2015年度智库排名。依照撰写方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诸多智库被置于“放大镜”下仔细审视、逐项评析,之后加总分值,在整个智库“座次表”中得到自己的排名。讨论很快随之而起。相较于对排名情况的关注,学者们更倾向于谈论“智库评价与排名”本身。这项行为究竟有无必要?现有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适用?应当如何改进评价方式?在次日上海社科院、光明日报《智库》版等主办的研讨会上,智库人各抒己见,深度交流。

1. 衷与目标:

“搅动一池春水,引起各方重视来发展智库”

“这是我们发布的第三本中国智库评价年度报告。参照麦甘的方法,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指标体系,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智库研究中心理事长黄仁伟介绍了《报告》出台情况。他坦承,每年发布《报告》,都会引来质疑,有人比较极端,认为“搞排名就是表面热闹,没有必要”。

究竟是“表面热闹”还是有其价值?绝大部分智库专家选择了后者。

“智库评价一个很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我国政策研究机构的自我身份认同。很多人此前对‘智库’没有明确概念,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身份,就会主动按照国内外智库规范去运作,去发展,完成从传统‘研究机构’到现代新型智库的角色转换,资政建言的自觉性得到强化与提升。”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李刚认为。

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沈国麟持类似观点:智库排行榜的最大价值在于催生了中国新型智库的行业自觉,并通过设定指标的形式引导智库发展方向。“每个排行榜推出,一定有自己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智库对政府的影响力、对公众的影响力、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都会在这些指标中有所反映。而评选出的位列前端的智库会被视为标杆,为行业发展树立了典范。”他指出,对一个成熟行业而言,领军机构应该相对稳定但有所变化,有优胜劣汰的进出机制,这样才能使智库行业既成熟又有活力。

“排名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提升智库的社会公众认知度、认可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田琳琳对此深有体会:智库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而这同样是智库现状的一块“短板”。“时至今日,很多行业、很多人对‘智库’的认识还是浮于表面的。通过排名榜单吸引其注意力,给他们一个正确印象,有助于形成推动智库发展的良性外围环境。”

评价必不可少,还必须科学适用。从翻译介绍麦甘版《全球智库报告》,到连续三年推出中国自己的智库评价报告,上海社科院这一先行者始终致力于完善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评价体系。在其带动下,今天中国的智库评价已经日趋多元化。

“我们当初做智库排名,就是想搅动一池春水,引起各方重视来发展智库。”智库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报告》开创者王荣华回忆。他认为,麦甘版智库排名传入中国,是对中国智库的触动与提醒,使我们在埋头研究的同时有了“抬眼看世界”的意识。然而,衡量中国智库的水平与实效,绝不能照搬西方标准,必须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智库排名领域树立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进而拓宽中国智库的特色、新型发展之路。

“凡是排名,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种鞭策,时时刻刻对照提醒、勉励自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表示。在他看来,只有每家智库都瞄准更高水准不断提升自我,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智库大国”,进而冲刺“智库强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