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评价:要不要做,如何做好?(2)

智库评价:要不要做,如何做好?(2)

——专家学者热议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完善

2. 边界与标准:

“正视排名中的难点与短板”

尽管对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下了很大力气,黄仁伟和他的团队仍然承认: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尚存在不少困惑与难题。

“首先是操作方法的科学性。”黄仁伟介绍,《报告》参照麦甘调研模式,面向全国智库及专家发问卷“海选”,由课题组制定供筛选的智库名单,请收到问卷者依据各项指标打分、排名。但如何保证所有有资格参评的智库都已被纳入名单,仍有待改进与破解。

与此同时,评审者视野的倾向性、局限性也对投票公正程度有着很大影响。存在“中央一级智库打分不积极、地方智库积极踊跃;对不了解的专业性智库打分很低,对熟悉或重视的智库‘高看一眼’”等现象。

多位学者指出,此类弊端集中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智库评价今天所采取的方法多为主观评价,过于依赖专家,主观印象比重太大,缺乏基于客观数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

“要做到客观严谨,最根本的办法是要建立智库普查数据体系,把智库机构、智库专家、智库成果、智库活动等用客观数据来描述清楚,然后运用特定的算法计算结果。这样,即使在专家打分环节,也可以提供相应数据供其参考,提高科学性。”李刚认为。他所在的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正在做此尝试,期待年内有所突破。

除了方法上的差异,智库概念的界定、参评智库机构的选取也是争议焦点之一。专家们指出,无论是上海社科院《报告》还是2015年涌现的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4》,都存在着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视为一家智库参与评分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排名的公正准确有所影响。

“例如高校,主要职能还是教书育人,智库只是其肩负的职能之一。从具体机构来看,高校的大部分学院、系别等也是教学科研机构。将高校整体作为智库排名,确有不妥之处。”沈国麟认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高国力等专家指出,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大型智库与中小型、专业化智库放在同一平台上打分评价,很难凸显后者的专业化、特色化优势,而前者一些非智库功能在社会各界影响显著,会对打分带来一定的偏向性影响。如何改进,需要在“细化分类分层次的智库排名”方面下功夫。

一个公认难以克服的症结,是智库影响力,尤其是最核心的决策影响力如何判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由于智库成果很多以内部报告、国家或部委委托课题方式上交,既不可公开发表,也难以掌握领导批示、决策采纳等反馈情况,因而给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王荣华表示,即使困难,也要通过多层次沟通寻求解决之道,“正视排名中的难点与短板,通过理论创新、手段创新来不断推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