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改革与创新:
通过评价体系促进中国智库“强根基、提质量”
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何建立并改进中国智库评价体系?以上海社科院《报告》为样本,专家们精研细思、纷纷建言。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面前的《报告》已被标记得密密麻麻。尤其是“指标体系”一项,他几乎逐条分析,提出建议。
“决策影响力里,对区域性智库不应强求国家级领导批示,应按其服务对象层级确定;学术影响力中,应加入‘创新性思想’一项;社会影响力方面,能否加上一个‘议程设置能力’指标,即某智库能否提出一个话题,引起全社会讨论;国际影响力方面,增加英文文章发文数量指标。”
高国力提出三项建议:决策研究离不开理论和学术的支撑,应该在指标体系中给予基础理论和学术研究一定权重;在进一步完善总量指标的同时,引进人均指标,即把人均承担课题数量、人均完成成果数量等作为打分的重要依据,这样有助于调和智库规模大小之间的矛盾,使得研究水平更具有可比性;测算智库人员数量时不应局限在每个智库现有的固定人员,而应考虑智库“小核心,大外围”的特征,把长期聘用的兼职人员数量计入其中。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诸大建呼吁,在评价导向上要摒弃数量扩张思维,重视“精品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要建设我们中国的‘罗马俱乐部’,有自己的一套‘专业功夫’。”他同样关心的是,智库评价必须破除“唯批示论”误区,重视智库的思想性贡献与理论创新。
决策层是智库主要的服务对象,在评价中是否能够适度引入决策层意见?这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刘靖北、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副主任刘西忠共同关注的话题。刘靖北建议,可以发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的学员优势为打分提供组织帮助,“因为这些学员都是各级决策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智库开始承担起政策评估的新职能,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施行效果提供了有效监督。田琳琳就此作出提示,希望今后的智库评价体系中对“政策评估”效能予以重视,增加相应指标。
“我建议更多地依靠大数据的力量,在排名打分的同时,开发智库建设指数类产品,及时反映智库发展趋势。”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监闫晶表示,愿发挥集团优势为此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群策群力,智慧激荡。黄仁伟表示,今后将吸纳多方意见,尽力完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例如,降低‘海选’权重,更加注重同行评议;请各智库自行提供关键数据,增加客观性。”
对智库评价与排名的高度重视,折射出的,是对智库建设如何“强根基、提质量”的深思远虑。“比智库排名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实力,是智慧,是贡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的话一语中的,也道出了中国智库齐心协力向前迈进的价值追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