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如何坚持共享发展(4)

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如何坚持共享发展(4)

四 让人们有更多获得感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

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致力于改善民生,一项项民生举措不断出台,一个个政策礼包不断送出,一批批惠民工程不断实施,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后,必须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措施,健全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地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一方面,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就业“需求”,又推行终身技能培训,改善劳动力“供给”,化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强化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搭好创业平台,强化资金扶持,彻底打破就业、创业市场上的壁垒与身份歧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教育乃民生之基。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千家万户。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收入乃民生之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太大,不仅拖慢全面小康进程,甚至还影响社会稳定。事实上,也只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才能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缩小收入差距,必须在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条件下,通过“扩中、提低、限高、打非”,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个人税收制度,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社保乃民生之依。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网,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依旧比较突出。“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在这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筹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相关制度的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健康乃民生之向。“奔小康,盼健康。”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与农村流动,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健康服务。此外,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微评

◆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掉队”,共享发展成果“一个都不能少”。

◆改革和发展,就是要让人民受益,没有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改革发展就没有意义。

◆全面小康要做大蛋糕、补齐短板、把底兜好、把网织密,在新征程中留下民生改善的深刻印记。

◆生儿育女不仅仅是家事,也是国事,事关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

权威声音

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才能确保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