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限塑令”,不能依赖单一价格杠杆

激活“限塑令”,不能依赖单一价格杠杆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遗憾的是,这一规定一直难以严格落实。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2月15日 澎湃新闻)

之所以说“限塑令”效果不尽如人意,并非源于一时惊觉,而早有蛛丝马迹可循。无论是日常的经验观察,还是整体的数据统计,都表明民众对塑料袋的使用未能得到有效抑制。这样一个局面,无疑有违初衷。其再次说明,重塑消费习惯、强化环保意识,单凭所谓价格杠杠,注定不足以解决问题。事实上,降低塑料购物袋使用频率,就如同许多复杂的公共治理议题一样,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策略。

自从限塑令施行,时至今日已有数年之久。然而,这段看似不短的日子,相较于消费者此前“免费使用塑料袋”的历史,还是显得很短暂!在经年累月的消费实践之后,公众早已形成了对塑料袋的强烈依赖。这意味着,即便塑料袋开始收费,人们还是会下意识地继续“付费使用”。其实,几毛钱的塑料袋花费简直微不足道,远远不能让消费者产生价格痛感,故而当然不能引导其改变业已形成的、由来已久的行为习惯。

一个尴尬的结果是,“限塑令”不仅未能“限塑”,反倒助商家“卖塑”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一方面呼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另一方面却通过“付费交易”的形式将“塑料袋的使用”合理化。不得不说,这两者之间,实则是存在着矛盾的——由此,消费者并不会意识到“花钱用塑料袋”是一种不合宜、不环保的生活方式,而只会将之当成是心安理得的正常交易。“花钱购买”的市场过程,减少了公众使用塑料袋时的道德负疚,这在根本上背离了“限塑”的主旨。

有限的价格杠杆,无力撬动消费者“使用塑料袋”的惯性。即便如此,也绝不意味着,职能部门就据此可以大幅度提高塑料袋定价或征税,从而强势逼迫公众改变习惯。其实,对于“限塑”,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许还在价格杠杆之外。比如说,优化源头治理,以返税等补贴措施,激励商家提供免费或廉价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再比如说,加强公共文化层面的引导,让“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回归应有的、理亏的道德位置。

绿色购物、绿色生活,正是体现于,拒绝使用塑料袋等细节之上。“限塑令”虽然不曾产生立竿见影的根治效应,但是它所传递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理念,确乎是有其意义的。今后我们所应做的,就是要设法找到一套系统化推进环保治理的方法,而不再是仅仅依赖单一化的价格杠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