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的特性与前途(4)

儒学文化的特性与前途(4)

关于不同文明要交流互鉴

儒学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和不断走向新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它的本质特性和思想价值决定的。但儒学文化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始终需要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智慧与经验,以保持和增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东方文明是如此,西方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也都是如此。世界上有哪一种文明是可以长期孤立地存在、长期独自封闭地发展、长期单边地保持生机和优势的呢?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中欧文明、亚欧文明、东西方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欧洲在经历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纪以后,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摆脱衰乱和落后状态,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了欧洲文明的复兴。这首先是欧洲各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与欧洲各国人民努力学习借鉴东方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长处、智慧、经验也是分不开的。

不同文明之间之所以需要互相学习借鉴,是因为各种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它们在发展中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经验反复说明,世界上各种文明的形成有先有后,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有程度大小、数量多少的差别。也就是说,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不会是同时产生、齐头并进、等量齐观的。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相互交流和互学互鉴的需要,也才会通过互学互鉴形成相互交融、相互辉映和你追我赶的生机盎然的文化景象。所谓波浪式前进,就是说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进程,由于对客观条件的利用或时机把握上的差失和种种局限的制约,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上会有快慢、高低之别,以至于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曲折,就像波浪一样有波峰也有波谷。

各种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和波浪式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还是世界上其他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不断地从正面启示或从反面警示人们,这一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即使一种文明在世界文明的行列中一时间处于领先地位,对其他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切不可使这种地位和贡献成为包袱,从此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以为不需要向别的文明学习借鉴了;更不能以为自己的文明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此轻视和鄙薄甚至排斥和打击别的文明,这种认识和做法是自取衰败之道。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是有过的。拿中国来说,就有这样的教训。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然而,在15世纪中叶也就是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明朝的当政者以为自己的国力与国威远在世界各国之上,逐渐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不去吸取别的国家、别的文明的智慧与长处,加上制度上、治理上的原因,中国和中国文明的发展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清朝,虽然清初的康熙皇帝也曾对“西学”产生过兴趣并学习了一些“西学”知识,但他和清朝的当政者们沉迷于所谓“天朝上国”的颟顸自大之中,并未倡导各级官员和国民学习、吸取欧洲文明之长。而且,他自己和一些官员所学习的“西学”知识,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层面,只是局限在器物和技术层面。到了清朝晚期,外国列强一打进来,就如同摧枯拉朽一样,国势的危局已经难以挽回。这一教训启示我们,儒学文化要走向繁荣,必须谦虚谨慎,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借鉴别的国家、别的文明的有益东西,这才是正确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这将是一个充满巨变而又有着光明前途的世纪。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依然是我们在新的世纪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启示、智慧与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健康地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