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治理的十个理论问题

推进基层治理的十个理论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宏大体系中,对基层治理的高度关切是重要内容之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体多元、内容繁杂、方式多样、直接面对民众、直接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等特点。在新形势下,基层治理尤其是农村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探讨基层治理规律。

第一,科学划分“基层”边界。在我国,基层一词通常指设在最低一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底层。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于“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内涵作了明确规定,但没有对“基层”、“基层政府”和“基层社会”等范畴进行法律诠释。从中国行政体制及其运行实际来看,基层政府在行政系统中处于底端,是国家行政系统的基础,是直接联系民众的行政组织,管理日常性公共事务;基层社会则是由城乡居民构成的社会系统的底端,是国家社会系统的基础,是参与政府治理和实行自治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基层政府既是关键的治理主体,又是重要的治理客体;基层社会既是基层政府治理的主要对象,其成员又以社会组织或个体公民身份参与政府治理和自治,由此形成了基层治理错综复杂,主体功能既有分工又有重叠和交叉的现象。加之目前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尚不能有效地发挥自治功能,基层治理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方式、手段等的确定和选择,仍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构建精细化、法治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及长效治理机制,需要明确基层、基层政府、基层社会的内涵和边界。

第二,明确基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基层治理涉及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而各城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别,面临的问题和治理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在一些乡村地区,受经济落后、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治安状况差、环境脏乱、管理缺失、公共服务匮乏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一些城市地区,政府服务能力、公共管理水平仍与城市扩容、人口增长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就业、就读、医疗、居住困难、饮食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文明等安全和民生问题仍较突出;城市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推诿拖沓,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渠道不畅、参与热情低等问题,这些构成了城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正确处理基层治理结构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层治理应该纳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坚持治理和建设、治理和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科学、系统、辩证地处理基层治理结构内部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的关系,明确政府治理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决定性、优先性价值。以政府治理的优先性、公正性、有效性和法治化,激发基层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促进基层界域内的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环境治理有效依法运行,推动基层治理合作互动机制的形成,从而共同营造政治环境风清气正、市场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生态环境美化的基层治理局面。

第四,构建精细化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应以实现治理绩效目标为引领,以最优化的机构设置、系统的权责配置、精细的流程设计,促进治理主体管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服务人性化和问责法治化。在基层治理中确定安全与民生优先的地位,充分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愿。在基层治理中切实把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人民主体地位以及民主治理与法治治理相结合、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等原则,转化为可实际运作的政策和法律措施,把基层治理的内容和环节细化为可以监测和考评的指标体系,使民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公正实施,保障民众真正能够共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第五,建立综合性、专业化的基层治理机构。基层事务纷繁复杂、关联性密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协同性特点。所以,首先应该建立隶属于县(区)委、县(区)政府的综合性、专业化、功能齐全的基层治理机构,并在乡镇(街道)设置由县级综治机构派出的基层治理综合办公室,在居委会和村委会设置具体负责的基层治理信息联络员,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在基层综合治理机构职权范围内,凡授权其直接处置的事项,则由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需要协调其他职能部门处理的事项,则委托或协调其他部门进行处理;特别重大或影响县域全局的事项,则上报县(区)委和县(区)政府做出处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