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意识形态领域“污名化”的不良影响

化解意识形态领域“污名化”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以“污名化”手法抹黑领袖、英雄、专家学者、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和党员干部等个体和群体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和防范。

“污名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污名化”现象首先发生在领袖毛泽东身上,涉及领袖的言论、著作权、稿酬、人际关系和政策等诸多方面。这些谣言主要流传于网络,部分报刊也参与其中,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是抹黑英雄群体,如否定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的英雄事迹。再次是污名一些坚持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宣传思想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如“爱国贼”等。最后是污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借助群众对贪腐的痛恨,不分青红皂白夸大抹黑各级领导干部,给他们贴上贪腐等标签。这些人通过抹黑领袖和英雄,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污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给党和政府贴上专制等负面标签。有些人还无限上纲上线社会生活中的小事,动辄上升到制度问题,把所有问题的原因最后都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好。

“污名化”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如导致对社会主义制度、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群出现印象偏差、社会评价降低、消极参与等问题。更有甚者,导致少数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职业荣誉降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问题,甚至部分人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例,部分教师职业荣誉感不强,再加上受“污名化”影响,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敢坦诚相告自身的职业身份,而以文科教师、哲学教师等掩饰,甚至有的想方设法离开这一职业;有的高校以社会科学院(部)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命名思政理论课教学单位;有时还出现了噤声现象,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部分党员干部,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敢理直气壮地反驳“污名化”现象,不敢为主流意识形态鼓与呼;部分站出来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真理的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群众受到网络围攻,缺乏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助推“污名化”现象的真正动因

出现“污名化”现象首要原因是部分势力试图借此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进行和平演变。其目的是通过“污名化”相关个体、群体、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削弱群众对领袖、英雄等群体的信任,削弱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苏联剧变前夕放纵抹黑党和国家领导人、抹黑社会主义而导致群众思想混乱,为政治剧变埋下伏笔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其次是少数人借机发泄不满情绪导致“污名化”传播范围扩大。为获取群众的同情和支持,污名者经常利用部分群众的不满,利用群众对腐败的痛恨,抹黑党员干部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鼓动别人扩散污名。污名暗合了少数人的立场和态度,他们抱着幸灾乐祸、报复宣泄等心态通过围观、评论和转发,来发泄不满情绪。

再次是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辨别能力不够,不知不觉中成为污名的扩散者。部分网民为增加点击率或浏览量,满足自己的“被关注”心理,或在求新、求异、求奇、跟风盲从等心理状况下进行转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